【中华文化300问】

“打牙祭”的说法从何来?

作者:容乃加
“打牙祭”的起源为何呢?(许享富/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年关前从尾牙开始到过新年,是一年中“打牙祭”──享用丰盛菜肴的旺季。追根溯源“打牙祭”这个词儿也是来自这时节。

我们偶逢聚会或是庆贺喜事,常会一群人一起吃吃喝喝,就说是“打牙祭”。的确,吃吃喝喝离不开“牙齿”,那么“打牙祭”是从牙齿来的联想吗?还出于巧合呢?

“打牙祭”的说法由来

“打牙祭”的说法由来已久,和“作牙”有关,不过“作牙”本字是“作迓”。“作迓”是作什么用呢?它是祭拜土地公的仪式。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台湾一带有“作牙”的习俗,商号一般在黄历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作牙”,年中还有“头牙”、“尾牙”的大祭,是最盛大的。

那么为什么是商号“作牙”呢?《台湾省通志》解释“作牙”:“土地公亦为商人所崇拜之财神。商家例于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馔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运之意。”又说:“二月二日之迓礼,曰头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礼,曰尾迓”。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故而以“作迓”迎福运、迎财运。怎么说呢?“迓”是迎接的意思,《尔雅‧释诂》:“迓,迎也。”“作迓”是“迓迎福德正神”的意思,寄寓迎福、迎财的意义。“作牙”是民间的俗称。

商家行号的“牙祭”和“打牙祭”

每年黄历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诞辰,商号在这一天准备美馔作年中第一回的祭拜迎接福运,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作牙是年终的祭拜称作“尾牙”。一般商号每个月要举行两次迎迓福德正神的祭拜。称为“牙祭”,就在黄历每月的初二、十六这两天。

商家行号准备丰盛的食物,举行“牙祭”供奉福运财神爷,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牙祭”之后把祭拜过的肉食请“牙商”(买卖中介)吃饭,并分送给员工食用,就是俗称“打牙祭”。“打牙祭”因此就成了庆贺喜事聚餐或吃一顿丰富饭菜的代名词了。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就有一段反映当时社会常态的描写:文士匡寄身书店文瀚楼,店主人情商他批书,拟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谈到报酬条件时说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可见“作牙”的“牙祭肉”是比平时的饭菜要丰富的加菜了。这么说来,吃了“牙祭肉”打牙祭,也是托土地神之福了!

古人感谢土地之神赐福

土地公的传说很多,土地公本是保护土地、保护众生平安的福神,在古代是为“后土”神,以及“社神”。从上古以来,历朝历代祭祀“后土”、地方祭祀“社神”的传统非常悠久。

从上古时代起,天子必在岁末年终之际领着百官祭祀“后土”,在民间各地则祭拜当地的社神,虔诚感谢土地之神赐予国邦宁靖、百姓平安。那是发自内心的虔敬诚意与感恩,而不是出自有求的目的。汉代《风俗通义·祀典》说:社是土地的主人,感谢广大土地上的土地神,不要遗漏、不要失敬,所以就作“社”——土地神坛来祭祀,报告一年的收获,感谢福祐。[1] 后土天神无所不在,人作而不求,福德自在其中!

注释:[1] 《风俗通义·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