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

乱世一书生 怎能拥有安定一城的能量?

作者:怀忍忍
汉朝末世乱局中,管宁一介书生让所居的乡野变成都市,让地方之人如沐和风丽日。(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18
【字号】    
   标签: tags: , ,

乱世一书生没有武力,没有军队,怎能让逃难的人都乐意聚集到他身边?怎能拥有安定一城的能量呢?

管宁

管宁,字幼安,身材高大英挺,美须眉仪表出众,他从小就谨言慎行、品行清高,受乡里赞誉。他的先祖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管仲,汉初,他的九世祖管少卿在朱虚(山东省曹州府,今荷泽县)落籍,出任燕县令,高德名节传世。

管宁十六岁时丧父,又孤又贫,同辈的表兄弟姊妹都送来物品帮助他办理丧事,可是都被他辞谢了。管宁竭尽己身之力为先父送了终。

管宁和平原郡人华歆友好,年轻时一起到他郡游学。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时,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视若瓦石一般,一样挥动着锄子,而华歆则挑起金子掷到一边去。他们两人曾经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次,门口有穿戴官服官帽的人乘着高贵的车子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则放下了书出门去观看。管宁把两人共用的席子割成两半和华歆分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同朋好友。”

汉朝末年黄巾之乱起大祸,众人多逃往南方,管宁并没有离开家乡太远,他听说近邻的辽东刺史公孙度政绩不错,就和几个朋友避乱辽东。当时公孙度听闻管宁的为人声望,召募他为官,为他设置馆舍,并准备车辆、侍从和厨子接他上任。管宁往见公孙度,两人谈话间,他只讲经典不说政事,委婉表达了不当官不入府的心意,此后曹操任司空后征召他,他也是不前往。

他推辞了公孙度的召请,就在山谷边住下,挖土堆作居室。一般避难的人都住在郡南,随时作南迁的打算,管宁的住室设在郡北,表示自己不迁移的心意。一些越海避难的人,都纷纷来到管宁之地就居,才一个月,那地方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于是,管宁就在那里开课讲授诗、书,依循礼仪祭祀圣贤,只见有心来学经书的人。

他在那里看到有人的牛在田里曝晒,他就默默帮人将牛牵到阴凉处去放牧;牛主人知道后心生惭愧。里人共用一井和一个汲水桶,里中男女为了汲水争先恐后发生争斗,管宁就默默地多买了几个汲水桶放在井旁供人使用。那些争斗的人知道后都各自忏悔过错。看到邻里中有穷困的人没饭吃,管宁家虽然米粮不多,他还是会分米去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管宁品行高洁,外貌言行则非常恭顺。他不随流俗汲汲于名利,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箪食瓢饮有如颜渊,漏屋蔽衣过于子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人们远望这个仁人君子俨然高不可及的样子,可是一旦接近他,就感到和乐而温馨,于是,人们都乐于接近他。管宁常常告诉人子要尽孝道,弟弟要友爱兄长,人臣要尽忠。因为管宁能因事利导,引人向善,不知不觉间就感化了对方。

管宁讲授诗书,同时重视礼仪的传承。图:清 陈枚《耕织图‧祭神》。(公有领域)

祝期生

和管宁的嘉言懿行相反,有这么一个人叫祝期生的,他总是讦发他人的短处、隐私,又爱好诱人为非作歹。在他眼中天下简直没有一个好人。

他遇到相貌丑陋的人就讥笑人家,看到相貌俊美的便嘲弄人家。
遇到愚笨的就欺骗、欺负他;遇见聪明的就对他评头品足。
对贫穷的人,他鄙视刻薄;对富有的,他嘲讽毁谤。
对当官的,他就揭发其人的隐私;对读书的,他就张扬其人的私密。
见到人谈佛说理,他就讥讽人为斋公;遇到人说儒家讲德行,他便嘲笑人是假道学。

当他听到有人说了善言,便说:“嘴上说说罢了,心中未必想这么作。”看见人家做善事,就说:“既然做了这件事,那么那件事为何不做呢?”
另一面,祝期生对一些人不合于善良普世价值的行为,却大加赞赏。例如:看到有人生活奢侈无度,反倒称誉此人是阔气;见到有人心狠手辣,却说此人厉害。

祝期生的一张嘴没得闲,他到处批评,胡乱发议论,颠倒是非黑白。后来,祝期生突然得了一种舌病,舌头长疮,只能用针刺出脓血,每次都要流出一升左右的脓血才能消肿。他这病一年发作五到七次,痛苦自然不在话下,最后他就死在这病上,舌头萎缩失血而死。

小语

管宁一生高风亮节恭行顺言,清风懿行不受乱世道德下流的影响,在乱世浮生中成了稳定一方的力量,对邻里和世人起了模范作用,矫正了流俗,出自善心的良言教化了世人。祝期生虽然能言善道,却是满心妒忌,发为恶言邪论,惑人害人,杀人于无形,也造下自己的罪业。

资料来源:《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德育古鉴》《艺文类聚》引《魏桓范荐管宁表》
@*#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