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集锦】

迎新年风俗集锦 驱邪迎福东西妙合

作者:容乃加
展望世界各国,地不分中外,都有迎接新年的特色风俗,也都有驱邪迎福的愿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从古以来过黄历新年,传统中的中国人有迎春接福的民俗非常多。展望世界各国,地不分中外,都有类似的迎接新年的风俗,又有各地的特色。从大疫与纷乱中迎向新的一年,人们怎样从传统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跨度这一场天地人间的大考验?

传统中国  感恩天地神明 击腊鼓庆新年

放鞭炮贺新年!图为升平乐事图  放鞭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上古中国,在腊月腊日举行“腊祭”,是一年中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最重大的庆典仪式,也就是感恩天地神明并总结报告一年成绩的大祀典。一年的最后一天,千门万户在门上贴上“桃符”(春联)、门神,待到交了子夜迎来新年,家家户户燃放爆竹赶年兽,庆祝平安年到来。

南北朝时代,在腊日这一天举行禳邪仪式,人们头戴胡公头、击腊鼓(*细腰鼓),并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驱邪,“腊鼓鸣,春草生”,展望春回大地。到了明朝,春联普及到民间家家户户,成了一种最普及的新年吉祥春贴;春联普遍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和积善人家庆有余的人生态度,策励家门以善德感应天地迎福来。

日本新年初诣  听108声钟响

日本的除夕夜(除夜),寺院的重要行事事敲响梵钟 108 响,寓意着将 人间108 种烦恼、旧年的衰气通通“除去”。很多日本人喜在除夕夜里上寺院,等在寺院周围聆听108响钟声洗涤烦恼。梵钟的1到107响在旧年里敲完,接着在午夜12点时第108响钟声应时响起,信众就在这一刻进入寺院朝拜神明,欢喜迎接崭新的一年。新年期间第一次上寺院、神社去祈福,在日本称为“初诣”,除夕夜跨子时的“初诣”是日本人最钟爱的送旧迎新接福的新年活动。

东京的浅草是日本著名的寺院,也是日本新年第一天初诣的观光名所。(卢勇/大纪元)

印度  哭新年 贺新年

在印度,在除夕前则能看到每个家门前都张贴出各种精美的图画。一到元旦清晨,传统的印度人手提小灯,拿着红粉包,向长辈和亲友拜年,互相把红粉涂在前额上。而也有的年轻人以水枪玩闹,他们把红墨水装进水枪中,射到亲友身上祝贺新年!

华人在新年期间,不喜欢一些不吉祥的征兆,即使很平常的打破了碗盘的事,也要赶快说上一声“岁岁(碎碎)平安”祈愿将坏事转吉。而在印度有些地区,却有“痛哭元旦”的风俗。印度人在新年第一天他们在新年第一天约定成俗: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能发脾气;同时,一大清早一家人互相拥抱便开始痛哭,老人先哭,然后中年人再哭,最后是孩子们哭。这些印度人感慨人生苦短,哭泣岁月流逝,就以痛哭来迎接新年!他们在一年之始提醒自己用善心面对人与事物,并警惕自己珍惜生命、爱惜光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佛的人许多都在初一茹素净心敬神,新年元旦也不例外。在印度则有“禁食元旦”的风俗。“禁食元旦”是在元旦这一天不吃东西,表示“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巴西  寻“幸福” 揪耳朵

南半球的巴西人听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就会开始“寻幸福”的活动。金桦果这种长在高山中的罕见果子被巴西人视为“幸福”的象征;许多巴西人在新年伊始高举火把,蜂拥登山,寻找金桦果。能够找到这种罕见果子的人,都是通过了不畏艰险的考验,才得以拥有。

而在巴西的农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年习俗,那就是在元旦这天见面时“揪耳朵”,你揪我,我揪你,传递给对方自己的祝福。也有人跪求给揪耳朵呢,而且揪得越使劲,让对方痛得越深刻,表示祝福越深刻喔!

西班牙连续吃下十二颗葡萄

西班牙人跨年连续吃下十二颗葡萄。(Shutterstock)

教堂跨夜的钟声响起,平日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怎样跨年呢?他们通常在首都马德里太阳门广场欢聚“吃跨年葡萄”来庆贺一元复始,迎接新年的来临。教堂12点的钟声每敲一下钟,他们就吃下一颗葡萄,不快也不慢,配合钟声12响“连续吃下12颗”,表示来年幸福圆满。西班牙人认为,12颗葡萄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同时每一颗葡萄都有不同的寓意,第一颗葡萄寓意“平安”、第五颗代表“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吃下12颗葡萄象征新年的每个月都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的来源一说是起于1900年,西班牙东南部的阿里坎特葡萄大丰收,农民为了要促销丰收的葡萄,结合了当时过新年的时机,把葡萄当作吉兆,创发了“吃好运葡萄”的点子,鼓励人们跨年吃葡萄,迎接新年好运气。至今,阿里坎特的“阿莱多白葡萄(Uva Aledo)”依然是西班牙人为新年选购好运葡萄的首选。

驱邪迎福的愿景各方巧合

驱邪除魔、迎祥纳福是地球上各方人士,对新年、对未来最普遍的共同愿景。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新年习俗还保留着古老的善良传统,赶走邪恶迎接美好的新年。

苏格兰转动火球

苏格兰的靠海城市斯通黑文(Stonehaven)地区的人们在严寒的除夕夜里,举行“转动火球”仪式(fireballs ceremony)。黑夜中的马路上,人人持一条一公尺长的绳子,尾端系着一团装着易燃材料的铁丝火球,手握着绳头用力挥动甩圈圈,让团团的火球呼呼地转,用来驱邪迎善,接来新年的好运道。最后还在燃烧的火球会被甩入海里。

瑞士戴面具驱赶恶灵

在瑞士阿彭策尔(Appenzell)中部地区的人则在每年一月十三日举办驱赶邪魔的仪式。在仪式前几个礼拜,妇女们就为参加仪式的男人们制作仪式穿戴的服饰和头饰。当天参加仪式的男子都要扮成女生,戴上口含小花面颊丰满的面具,代表富有和善良!也有用植物作成木偶的装饰,他们的胸前和背后都挂着铃铛,随着他们的走动发出声响,居民认为这样可以把冬夜出现的恶灵吓走。

瑞士阿彭策尔(Appenzell)中部地区的人穿戴植物装饰扮演木偶,在除夕驱赶恶灵。(Shutterstock)
瑞士阿彭策尔(Appenzell)人扮演木偶驱赶恶灵迎接平安的新年(图为木偶脸部)。东西方过新年驱邪除恶的传统异曲同工,精神相通。(Shutterstock)

罗马尼亚 化妆成动物形象驱恶灵

罗马尼亚的科马内斯地镇民们穿上熊的毛皮服装一起跳舞,驱除恶灵,迎接新年。(Shutterstock)

数百年来,在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地区有特殊的除夕和元旦庆祝仪式。科马内斯地小镇(Comanesti, Moldova, Romania)的镇民会在跨年夜穿上动物皮毛服装,扮演动物游行、舞蹈,并举行隆重仪式!

祝祷者穿上动物毛皮或民俗服装,扮成羊、马或熊的造型,挨家挨户给各家人驱除恶灵。这个习俗源于基督教的传说,相传扮熊的上门来拜访,除了驱除邪灵,还会带来财富、健康和好运。居民们穿上彩色的民俗服装或是动物毛皮,上街参加化妆舞会,踏着音乐的节奏在街上跳舞、游行,一起迎接没有邪灵的干净的新年来临。

另一个摩尔多瓦的小镇图多拉(Tudora, Moldova, Romania),人们最重视的是元旦这一天。元旦寄托着一年美好的愿景。图多拉的人们在新年伊始的第一天穿戴特殊的面具和服装,唱颂者表演一种仪式舞蹈,用以赶走过去的、糟糕的一年。他们的马车、马匹也装扮得多采多姿展现新年的气象!

罗马尼亚图多拉的人们在元旦穿戴特殊的面具和服装,用以赶走过去的、糟糕的一年,迎接美好的新年。(Shutterstock))

近年来,新年跨年的看点渐渐聚焦到大规模烟火秀上,其实,在大众媒体的镜头之外,在东西方各国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新年祈愿的风尚习俗,善良战胜邪恶更是人间共同的愿景。敬祝福世间人一起从传统中找回正念、正信的力量,跨度2023年的这一场天地人间的大考验。@*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