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民俗与诗情 七月戒流火七夕相思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1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光阴荏苒,悄然间阴阳演递,春花了无踪迹、夏日收敛暑热,立秋登场了。杜甫诗句:“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对应的就是悄然而至的立秋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秋 秋凉初韵

“立秋”是黄历中“七月节”,在“大暑”后十五日,每年落在公历八月七~九日之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指示了迈向秋天的第一步。杜牧《早秋客舍》描写“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表现一叶知秋的节景,在立秋之际,万物都感受到了秋之气。

《三礼义宗》说:“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

秋之阴气感应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寒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成了鲜明的立秋节气物候表现。天地间阳气缩、阴意出地,化为肃杀之气,天降露水,入夜带来凉意,万物渐渐感受到时节变化而走向凋零。中唐诗人元稹将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等季候特征,还有七夕鹊桥会,都谱入了《咏廿四气诗 立秋七月节》一诗中: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四季轮转,不经意间炎夏已经走到尽头,早晚风中带点凉意,迎来秋天。寒蝉喧声闹,白露滴林间,一叶落下惊秋来,秋意上心成了愁。

立秋民俗

秋来节气变,怎样不犯愁?中国民间的迎秋民俗,重点就在防疾防疫,体现出对应阴长阳衰的智慧。常见的民俗有:

一、防疾疫食俗

一些地方的立秋日食俗,说来都和防痢疾、防瘟疫有关连。以下是流传中比较常见的食俗。

1. “咬秋”: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天津、北京人啃瓜,杭州人吃秋桃,都是预防冬天和来春腹泻的食疗法。在山东莱西地区旧时流行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渣”,当地民谚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2. 吞赤豆饮秋水:在立秋日面迎秋天的方位,即西方,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民俗传说这样做的话,一秋不犯痢疾。也有说立秋日鸡鸣时,汲井水,不分老少皆饮用少许,可却百病。不过这种作法,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就难行了,因为在城市中要找口井都很难得了。

二、熬楸膏治疮疡

立秋日,一早在太阳升起前,采楸树叶子𢭏汁,浓煎熬成膏,然后收藏起来,这是退治疮疡的俗方。

秋诗篇篇

诗人咏立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也对应了立秋的季候典故,诗情画意,让立秋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

立秋戒流火 古老智慧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陈朝 周弘让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收作 刘言史 诗)

黄历七月一到,天际“流火”就让人警戒秋天来了。秋天的风已经吹起,惊动天地万物。高高的清淡的云天已经失去了夏日浓厚的颜色,乔木的叶子沙沙作响,弹动秋天的声音啊!

诗中典故 七月流火

“飙”就是风,“商飙”就是秋天的风。古人说秋天之气肃杀与五音中的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而称秋为商。后代常见这种用法,如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写:“时当秋月,商飙徐起。”

“火”是天上一颗红亮的恒星,中国古代星宿也称“大火”(在西方星座的天蝎座的心脏)。《诗‧豳风‧七月》诗中讲“七月流火”,让人印象深刻。《七月》是讲古代农民作息的名作,古人在七月观察到“流火”这一星空现象,就有了暑渐退而秋将至、天将寒的心里准备。

那么,“流火”是什么样子呢?那是“火”这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缩时轨迹。孔颖达〔诗经疏〕说:“于七月之中,(天空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古代中原地区,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西天地平线上约三、四十度的位置[1],到了晚上八点钟,“火”就下降到地平线了,想像一下期间“火”这颗星的西下的过程,这就是“流火” 。

立秋七夕一情牵

立秋有“一叶知秋”、“七月流火”的现象,让人警惕阴阳变化消长,这是古人观察入微,睹始知终的哲思。七夕和立秋很接近有时也相合,从古以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更让秋天充满浓浓的人间情味。

从古以来,牛郎织女在银河两旁,隔着天河相望。曹丕《燕歌行》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传说中的年年,他们只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七夕夜里银河转向西,乌鹊为他们搭起鹊桥(河梁),让他们渡桥相会。鹊桥连河汉两端,为相思接上连线。

七夕连立秋为人间想念的季节启开了思念之门。立秋了!秋兴相思意,人间有情牵,故人千万里,应同此日情。

注释:[1]《大戴礼记ㆍ夏小正》记载五月“初昏大火中”(夏朝以孟春为正月),就说仲夏五月的黄昏,“火”在中天的位置。故而到了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天空的位置向西移动了六十度。@*#◇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