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诗情画意中秋节 明月诗词醉相思

作者:踏雪飞鸿
font print 人气: 1122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秋节为何让人觉得分外深情?为何让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 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荡起波纹?在古人诗词中的中秋节,何物醉相思?

靑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出:清 黄景仁《秋浦怀李白》)

人间何处没有青天?人间何处没有月明?明月出东山,照得人间情思此起彼牵;相思在心田,映得青天与明月,情味浓浓。一语“何处不相思”,真说遍人间有情痴。尤其是在这一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出: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夕是何夕?最动人的良辰就在今朝夜,最浓稠的相思就在明月色。“谁家今夜扁舟子”,为团圆夜的未归人代言;“何处相思明月楼”,为天下的有情人抒怀。浪漫情怀、相思浓度,得明月一遍又遍地上色,让人醉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的皎洁光辉遍照宁静海面。海上明月呀,宛然是远在天边的伊人……。天涯共此时,只怨两地遥遥隔伊人,竟夕里相思如海水汩汩不绝,亲吻着明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东坡《水调歌头》早把人间悲欢离合在月下数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悲欢离合轮番上演的人间,无常乃是常态!即便是中秋,多少天各一方的哀愁,让我们轻轻放下。“千里共明月”,就让我们在明月下团圆吧。东坡把酒,对月长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人间许下深情之愿。

但愿人长久,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或许我们能够乘风归去,摆脱凡间情物的沉重束缚?

就在明明月色的望夜时空,乘着思绪的翅膀,我们回溯、回溯、再回溯,回到天地洪荒……。穿越古今,穿梭深奥无际的层层时空交错处。终于,知道了,为何人生浪漫与相思总相煎。宇宙时空浩瀚无垠,何处是吾乡?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漫漫时光已经湮灭我们回家的记忆——要往何处归去?这一夜,月就要西落,江边的枫树在风中频频摇头。面对这永恒之问,千古之谜,诗仙李白也对月发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出:李白《把酒问月》)

诗仙道出不同寻常的角度,见到不一样的明月。人的生命短暂,若流水瞬时消逝无痕,然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为何古人与今人都共看了一样的月?诗仙关心明月的万古之谜。

明月到底存在多久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明月不老吗?我们看到的明月与千年前李白看到的一样吗?古今“共看明月皆如此”,难道是来自一种共同的对月的记忆?

有趣的中秋月,总是向人间展示着同一面向,却谱出深邃的人生之谜。[1]

辛弃疾有一首“横绝古今,别开天地”的《木兰花慢》词,问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汗漫:水大渺茫无际的样子。*长鲸:也可做“长波”解)

辛弃疾这首中秋词不写人间离合,却是追索天外的浩瀚时空,追问宇宙别有人间的奥秘。他又发人未发之想:月亮无根谁能悬挂天中?”天上玉殿琼楼怎能耐得长波的撼动?玉兔在那里怎能无恙呢?满月为何渐渐消瘦如钩?悠悠中秋夜消逝到哪去了?在人这边看不见,有谁能解?

这首中秋词奇思连篇,而从现今科学的发现来看,辛弃疾中秋夜的“天问”实在是超前科学的“神悟”。

中秋明月醉相思

中秋夜,月色深浅处,展现不同的“相思”,各道人生。隐隐深处,凡间的情思随着明月渺渺一线牵,上天下地,穿梭时空几多重。情归何处?在人的记忆深处拳拳牵动着。

注释[1] :现代科学界发现月亮惊人的现实——月亮是人造的地球卫星!月亮总是向人间展现同一面向,还有月亮是中空的,这都是卫星的特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古人”的成就又没有写入这一茬人类的历史中,显然史前人类的科技文明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么人绝对不是简单生物进化来的,所谓的进化说,是神性的失落!

延伸阅读:月球是人造星球添新证——月壤发现纳米颗粒
@*

─点阅【中秋节】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