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银代偿 助人活命 为善厚德有福报

文/杜若
徐辛庵去亲戚朋友家借钱,凑到妇人所丢失的银两数目后,亲自送到了她的家里。当地人都说,徐士芬乡试中解元,次年又中举,是因他厚德载福所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2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徐士芬(1791年─1848年),字诵清,号辛庵。他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年)浙省解元,也就是乡试第一名。民间常说:“人间考的是文章,神明取的是道德。”当地人都说,徐士芬乡试中解元,次年又中举,是因他厚德载福所致。

在浙江民间一直流传着一段佳话。在秋闱前,徐辛庵与族兄一起游城隍山,碰到一名妇人入庙求签。妇人看不懂签文的意思,于是向道士请教。

道士让她去请教徐辛庵。徐辛庵问她所问何事。那名妇人说:“我的丈夫病得很重。医生说须要用人参,病况才能有所转机。我家境贫穷,不得不借高利贷购买人参。假如我丈夫的病能够治好,那么日后偿还贷款也会容易一些。否则利息越滚越大,日后债务难以偿还。所以我想向神明问卜,请您为我剖析签文的意思。”

徐辛庵好言安慰她一番,妇人就离开了。那时徐辛庵的族兄忽然在神案旁捡到了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二十多两银子。徐辛庵的族兄笑嘻嘻地对徐辛庵说:“今天晚上不愁没有喝酒的银子了。”

徐辛庵说:“这包银子一定是那名妇人遗落的。既然她说的话你都听到了,知道她处境艰难,又怎么忍心拿走她的银子呢?”

银子不好赚,捡到现成的银子还不拿,徐辛庵的族兄认为徐辛庵的话太过迂腐,直接拿走了整包银子。

不一会儿,那名妇人踉踉跄跄地跑过来,慌忙地寻找布包,但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妇人伤心地号啕大哭:“我把借来的钱都弄丢了,我和我丈夫的命都完了。”

徐辛庵安慰她说:“失物既然已落入别人手中,很难再回来了。你向我说了你的家境,我也能体会到你的苦楚。我不能力阻别人拿你的包裹,是我的不对。今天我要为族兄代赔,所以留在这里等你。你告诉我你的姓氏和住址,我下山后为你筹借银两,下午一定会如数送到你家。”妇人始终不肯相信他说的,但想了想也实在无计可施,只好先回去了。

徐辛庵下山后,即刻去亲戚朋友家借钱,凑到妇人所丢失的数目后,把钱亲自送到了妇人家里。

当年秋闱过后,徐辛庵于乡试中考中第一名。次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已卯年)京师会试后,他再次登科,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仕为官,进入翰林院,官至九卿之位。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年),徐辛庵主试江南,本年又作会试总裁、江南学政,官运清平,所以时人称这是他厚德为善的果报啊。

事据《北东园笔录续编》卷2@*#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