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描绘童话世界的插画家:亚瑟‧拉克姆

“翩翩起舞”的仙女和奇幻人物
(YVONNE MARCOTTE撰文/吴约翰编译)
亚瑟‧拉克姆的插画作品《春天的仙女》(Fairies in the Spring),1906年的创作。水彩、水粉、铅笔和纸。(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7
【字号】    
   标签: tags: , ,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相信有仙女的存在。当然,不只有仙女,还有精灵、小矮人、巨人、板着人脸的树、会说话的花、传说中的英雄,以及沉睡20年的王子等等。仙女和他们的伙伴生活在我们的眼睛所见的世界之外。而我们之所以相信他们的存在,是因为有像亚瑟‧拉克姆(Arthur Rackham)(1867年─1939年)这样的插画家,替我们画出了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增添了许多惊奇的冒险之旅。

詹姆斯‧马修‧巴里(J.M. Barrie)的小说《肯辛顿花园中的彼得潘》(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故事里的插画是由拉克姆绘制,于1906年出版,文中提到:“仙女从不说‘我们很快乐’;反倒说的是‘我们想跳舞’”。该插画色彩丰富,细节精致,在枝叶茂盛的棕褐色调中,仙女们在满是浆果的灌木丛中盘旋起舞,并与快乐的精灵一起漂浮在雏菊花床上。画面因为充满动态与生机,而令人感到生意盎然。

亚瑟‧拉克姆的插画作品《跳舞的仙女》(Dancing Fairies),出现在小说《肯辛顿花园中的彼得潘》里。(公有领域)

孩童的冒险之旅

拉克姆的插画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前往神秘的国度展开冒险。在这些非常有想像乐趣的过程中,孩子们从拉克姆细致描绘的自然世界中,了解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

拉克姆所描绘的人物和地方,允许孩子们可以看见和身历其境。例如,孩子们可以飞到树枝旁,观察仙女们与鸟儿发生争执后,如何气呼呼地飞走;也可以坐在老树旁板着脸孔的小矮人身边;又或者是在岩石边同打瞌睡的精灵一起休憩。

以上都是安全的冒险。但正当孩子们身历其境时,也会有可怕的生物乍然出现,但因孩子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们就会针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例如,村民们会怎么做?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

亚瑟‧拉克姆绘制的童话插图,图片说明:“他们向她致谢并说声再见,而她则继续她的旅程”。(公有领域)

在拉克姆为弗洛拉‧安妮‧史蒂尔(Flora Annie Steel)的作品《英国童话故事》(English Fairy Tales)中绘制的一幅插图显示,一位年轻女子低头看着从水池里冒出的三个头。这时孩子们可能会想:“她是在向他们问路吗”?此外,三个冒出水池的头的表情,似乎在暗示着他们想和她说些什么。当然,如果想知道究竟发生什么事,孩子们必须去阅读这个故事。

拉克姆也向成年人和年轻读者们介绍经典文学作品,在北欧神话、希腊神话,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都可以看见他所绘制的插画。例如,莎士比亚的钜作《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s Night Dream)里头的人物:仙女、精灵或驴子等,都是拉克姆才华的完美呈现。另外,拉克姆在《齐格弗里德与诸神的黄昏》(Siegfried and the Twilight of the Gods)中的插画述说着齐格弗里德(Siegfried)离开弗雷亚(Freia)去追寻他的前途。因为这里是诸神的国度,所以弗雷亚可以站在悬崖边缘抵挡强风,而齐格弗里德则能在熊熊的烈焰中吹响他的号角。当然,正在欣赏这个画面的孩子们,都会感到非常地安全,而且他们的想像力也会随着画面里的强风尽情飞扬。

亚瑟‧拉克姆在剧作《齐格弗里德与诸神的黄昏》中的插图。(公有领域)

拉克姆的插图也将大自然描绘得栩栩如生。例如,正值严冬之际,有个孩子从一朵大孤菊身旁走过。画面中,身体包裹得紧紧的小女孩似乎吓坏了,但是年轻的读者并不害怕;相反的,他们很想知道这朵花正在跟小女孩说些什么。

亚瑟‧拉克姆在故事《肯辛顿花园里的彼得潘》里的插图。一朵菊花听到了小女孩的声音后,尖锐地说:“天哪!这是什么东西”。(公有领域)

插图的力量

研究显示,故事书中的图片,给儿童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当年幼的读者慢慢懂得一些单字,开始理解文本时,他们已经知道故事的内容了,因为图片本身,已经讲述了完整的故事。现在,孩子们想要开始自己独立阅读时,精美的插图,可以使阅读变得既愉快又充实。

优秀的儿童插画艺术所需具备的技能,除了能掌握好人类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形象,如:婴儿、儿童、年轻人、老年人等,还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来呈现各种情境。

亚瑟‧拉克姆的插画作品《春天的仙女》(Fairies in the Spring),1906年的创作。水彩、水粉、铅笔和纸。(公有领域)

拉克姆拥有大师级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们轻易就能理解。他对于某个人物在说什么,或该人物将要做什么,都有独特的观点。他让孩子们与精灵、仙女或会说话的菊花之间的对话逸趣盎然。

插画绘本进入家庭

英国因为工业革命,迫使人们每天长时间待在工厂工作。然而,在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又重新对大自然产生了兴趣。拉克姆的插画作品充满了植物和动物,给年轻读者提供了一个大自然的世界。他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绘制插图,里头的仙女和其它生物,经常一起玩耍嬉戏。

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认识到儿童需要藉由图像来学习。当时新富的中产阶级,因为忙于谋生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喜欢购买有着漂亮插图的儿童绘本;此举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们的孩子。

亚瑟‧拉克姆的小生物插画。(公有区域)

拉克姆也擅长表现不同比例的物件。例如,他从橡树果子里,绘制出带有翅膀的小生物;还有巨人们站在他们的厨师旁吩咐着晚餐。这些插图并不是为了教测量,而是告诉孩子们平日都在用的汤匙或大或小的概念。

巨人说:“Fee-fi-fo-fum,我闻到了英国人的气味。”1918年,亚瑟‧拉克姆在《英国童话故事》(English Fairy Tales)系列中的插画作品。(公有领域)

拉克姆的插画,试图保留孩子的天真与玩耍的氛围;目的是逗人开心。虽然他在插画中,可能会置入一个信息,让人们学到教训,但他同时也给年轻读者一些无厘头的笑料,例如,为孩子演奏的小矮人管弦乐队等。这是一个孩子们可以享受,并身历其境的奇幻世界。

插画绘本事业

在拉克姆的职业生涯中,彩色印刷开始兴盛。根据洛克威尔中心(the Rockwell Center)撰写插画历史的科林‧科西克(Corryn Kosik)的说法,英国印刷商卡尔‧亨彻(Carl Hentschel)研发出“亨彻色种”(Hentschel-Colourtype)印刷工艺,这一技术能提升拉克姆插画作品的输出品质。自1905年起,正当插画绘本发行时,拉克姆的出版商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也看到了出售插画家手稿的机会。当短篇小说《李伯大梦》(Rip van Winkle)发行时,拉克姆的插画手稿几乎售罄。这种商业模式俨然成为他后来出版作品的标准流程。

拉克姆的插画很快就被认可为美术作品。科西克在洛克威尔中心的网站上表示:“在著名的伦敦画廊中,以限量版展示手稿插画作品,对当时所有的插画家都有助益,并且从那时开始,对媒体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插画艺术很快就开始成为流行艺术的一部分,例如:寄赠书(gift book,可以当礼物送人的书)、贺卡和纪念品。高档的寄赠书非常受欢迎,成为赠送给孩童的节日礼物。当孩子们长大后,这些礼物通常会成为收藏品。

大约在1871年─1919年间,是插画艺术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拉克姆在当时也创作出他生平最好的作品。他的高档寄赠书,在爱德华时代的英格兰和后来的美国,都受到父母的热烈欢迎。

亚瑟‧拉克姆的自画像。(公有区域)‧

拉克姆的插画艺术,帮助我们所有人心中的孩子,看见了有生命的隐形事物,并且让世世代代的孩子们对阅读充满兴趣。尤其是当家庭需要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拉克姆的插图可以将孩子们带到一个充满冒险、危机、怪异和神秘的地方。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令人兴奋的,以及什么是需要小心的。一张插图,说明了一切。

原文Rackham’s Illustrations of Fairyland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21年意大利波隆那书展在6月1日于大会上宣布,插画家林廉恩以《HOME》勇夺2021年意大利波隆那书展拉加兹奖“Fiction(故事类)”首奖,这是继Animo Chen以《情批》独创台语母语书写的图像作品,荣获拉加兹奖“诗歌”主题优选奖之后,台湾创作者再获国际大奖肯定。
  • 皮尔的教学方法共有两大原则:心理投射和原创构图。心理投射包含“将自己设想于所描绘的场景中的能力。”而原创构图则是他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他鼓励学生以任何方式构图画面,只要能够新鲜又有力地向观众传达他们的艺术理念。
  • 台中山城的柑橘、甜柿熟了!市府农业局协助扩大通路,携手农会前进量贩店大力行销,透过包大山插画异业结盟,吸引年轻消费族群上门。农业局长蔡精强表示,橘子和甜柿都是橙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温暖的颜色,这次推出“幸福橙柿、好柿橙双”进驻超市专柜,提升柑橘及甜柿知名度,也让消费者方便购买到质优新鲜的当水果。
  • 因迷上台湾的文化,选择长居台湾的捷克插画家汤玛士•瑞杰可,擅长绘本插画,也创作许多蛋彩画、压克力画作品,应屏东县政府之邀,于屏东美术馆举办个展,透过展览主题“分层”,从作品看见他在台湾的层层故事,也藉由台捷两国文学作家的作品,连结文学与艺术的对话。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