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传统活动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描绘后宫佳丽百态,将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画画的场景也绘于其中。(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48
【字号】    
   标签: tags: , ,

2022年北美洲的春天乍暖还寒,春雪时而洒落在初发的嫩芽之上,万物在蛰伏一冬之后重现生机。虽然气候变化正在为整个生态圈带来焦虑不安,人们仍然对春的到来充满期盼,这是五千年来不变的习惯。中国古人对于每年如约而至的节气充满了感恩,倚赖着被春风春雨滋润的大地诞育的繁盛物种而生存,所以,他们以各种亲近自然的仪式表达他们内心虔诚的礼赞。

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古人在春日都有哪些富含雅趣、灌注诚意的活动吧。

春社

明 张翀绘《春社图》(局部)。(公有领域)

春社活动起源于祖先对于土地神的感恩之心,“社”即指“土地神”。大地提供生活必需的饮食给人,使人类维系着代代繁衍。这样的心意在中外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如美国的感恩节就是为了感恩神让印地安人教会他们在新大陆上耕作的方式(另一说是感谢神过去一年的赠与和丰收);西方许多信教的家庭直到现在仍坚持进行餐前祷告。

中国自古仰赖农业生活,据《尚书》记载,尧帝开始,天子就非常重视百姓按照节气进行春耕秋收的农业规划。春社节日起源于夏朝,后分为官社与民社,官社是国家大典,庄严肃穆。民社则是民间百姓的活动,常于黄历二月间举办。

宋代梅尧臣有一首诗形象描绘了民间春社的场景:“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通常,春社这一日会有春雨降临,滋润万物,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称为“社公雨”。农家平时不食肉,此时则以供神剩下的肉分给乡亲同食,称为“社肉”。人们还会打起社鼓,同饮春酒。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景观。图为日本江戸时代 山本若麟《兰亭曲水图》,1790年。(公有领域)

在神韵往年演出中曾有过《兰亭舒序》这个节目,生动再现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于茂林脩竹之间挥毫飞觞的景象。上巳节起源于上古的“祓禊”仪式,“祓禊”在上古时是由具有灵力的女巫来进行水边洗浴的仪式,来祛除肉眼不可见的邪祟。后来,“祓禊”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习俗,人们会佩戴香薰草药,来到水边沐浴。文人们则会在“修禊”之后,沿岸聚坐在曲折的溪水边,将酒杯放入溪中,由上游顺流而下,如击鼓传花一样,酒杯停在谁的身边,那人便饮酒赋诗,既考校了文才,也可祈福免灾。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了避世清谈的魏晋名士们的赏心乐事,也成为后世欣羡的风雅趣事。

俗话说,时移而事变,如果我们今天想在现代都市中实施以上两种活动,未免过于繁琐,兼且引人侧目。那么以下这几种是既简单、传统,又容易实行的春日活动。

着春装

读过孔子《论语》的人,也许会知道,这位老夫子其实是一位爱换新衣服,爱在水边洗澡的同时唱歌跳舞的“老顽童”。确实,孔子那一句著名的“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是孩童才有的纯真和无欲无求。

所以在换春装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学习孔子的心境,其次,要保暖。春寒料峭,东方人着春装尤其要注意“春捂秋冻”。我们不妨系上神韵商店的一款“兰亭”或“唐花”主题的丝巾,既与春天的景色相得益彰,同时富含文化气息;也可以选择艺术家时装的白色羊毛修身小夹克,穿上后,浑身洋溢着“日日新,又日新”的洁净气息。

踏青

东京都立野川公园里的草地上、川边的樱花木下,散布着“花见”和春游踏青嬉戏人群。满园樱花开盛,一片清明爽朗之气报告春满天地的消息。(容乃加/大纪元)

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如果贸贸然跳进路边的溪水中,也许会沾染上不知名的化学毒素,又也许会被塑料袋缠住脚,不过登山踏青仍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踏青在古代也富有仪式感,是为了恭迎春与春神的到来,上巳和清明期间都是踏青的好时机。远离钢筋水泥的都市,虽无江南烟柳,仍有芳树怡人。

放风筝

国际风筝节是台湾新竹市每年重点活动,只要来到新竹渔港港区,都可看到满天飞舞风筝,蔚为奇观。(新竹市府提供)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清代的诗描绘了童子在春天放风筝的场景。风筝和黄历二月的春天是最佳搭档,据说,清明前后的风是从下往上吹,最适合放风筝。

风筝古称纸鸢,据古书记载,五代时宫廷中曾有一种纸鸢,在鸢首上镶嵌了竹笛,随风发出筝鸣之音,所以从此后纸鸢又叫做风筝。

人的一生烦恼无穷,像牵系着人心的绳索。古人喜欢在风筝放得很高的时候,放脱绳索,让风筝随风飞走,希望烦恼与厄运也随风筝远离。

给全家做阳春面

如果您是家中的晚辈,给全家做几碗阳春面是个别有新意的选择。在现代社会里,鱼肉荤腥是餐桌上常备的食物,只有淡淡葱花绿意的素面反而显得十分新鲜。阳春面可以海米或虾籽煮汤底,猪油或香油做点缀,增添鲜香之味。以盐、糖、胡椒、酱油调味的汤面平和却不单调,与春日的和暖之气非常相似。步骤简单,适合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可以代替不利健康的泡面。如果您的家中有佛像,当然也可在用餐前敬上一碗在供桌前,以表达自己对神明的信仰。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