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壁画《雅典学院》: 向西方大思想家致敬

文/贾妮·艾伦(Jani Allan) 嘉莲 、文青衿译
文艺复兴艺术大师拉斐尔的湿壁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公元前4世纪初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柏拉图学派。画面中央是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理念。(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5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雅典学院》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最迷人的湿壁画【注】之一。教宗尤利乌斯二世(又译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 )委托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装饰他在梵蒂冈住所的四间私人客房。这位富有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就是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1483-1520年)。

【注】湿壁画(Fresco)技法,泛指在墙壁灰泥未干时施涂颜料,以产生耐久鲜亮的图像。

拉斐尔完成的第一个房间,也是最为知名的就是“签字厅”(Stanza Della Segnatura),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教宗的大多数机要文件都在这里签署、盖章,最终成为具执行力的宗教信条。这个房间还是教宗的图书馆,亦是天主教会最高司法机构——宗座圣玺最高法院(又称使徒签名最高法庭,The Supreme Tribunal of the Apostolic Signatura)的会议室。

无论采用怎样的色彩与形廓、叙事与节奏来装饰这间大厅的四壁,俯瞰着那些在这里所做的决策,即使没有潜在影响,一些重要的决定也影响着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所有的人及后世的生活。

拉斐尔深知没有哪项委托比这项工程更重要的了。这幅16英尺高、25英尺(7.7米)宽的巨大壁画,对于弱冠之年的他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依循当时的传统,私人图书馆会用大思想家肖像来装饰,而这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拉斐尔将这个构想推上了另一个高度。

 

梵蒂冈博物馆内的签字厅。 (公有领域)

践行时代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艺术、宗教和文化等兴趣复兴的一种表现形式。拉斐尔过人的天赋就体现了艺术在绘画方面的复兴。

拉斐尔这幅壁画的主题描绘了西方哲学核心的辩论——关注精神世界的哲学家与关注物质世界的哲学家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由此,拉斐尔在这幅画作中所传达的意象是纯粹的天才之作,描绘那些塑造了和继续塑造西方文明的大思想家——正是这些先哲颂扬真理乃通过理性思辩而获得。

《雅典学院》堪称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视觉展现。

拉斐尔不仅击败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对手赢得这项委托,作品完成后更赢得了大众热烈的好评。

文艺复兴艺术大师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 (公有领域)

雅典学院

这幅壁画在虚构的建筑场景中描绘了50位人物,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中间两个最突出、最核心的人物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左)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右)。

画中的柏拉图一手指天,因为他的哲学理论中提出了有神的前提: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只不过是更高、更真实的“现实”的投影,那个现实是永恒不变的,充盈着善与美。对柏拉图来说,这个超凡脱俗的现实才是终极现实,是所有真理、美、正义与智慧之所在。

柏拉图手持他的著作《蒂迈欧篇》(Timaeus),暗示了他的宇宙观,阐述他与亚里士多德分歧的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则手掌朝下,暗示着他实践伦理学的基础。按照他的哲学观,唯一的现实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正是柏拉图摒弃的那个现实。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即他手持的那本书,强调人类社会的要素,诸如正义、友谊和政府。

柏拉图右侧的人物都是柏拉图哲学理论的代表,而在亚里士多德左侧出现的,则为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拥护者。

《雅典学院》中绘制的人物旨在颂扬古典思想,同时透过两座神的雕像向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又译伯雅教育,原指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应学习的基本学科)致敬——两座雕像分别是象征光明、箭术和音乐的阿波罗神(左),以及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罗马人视同希腊神祇雅典娜)。

众人聚集于气势恢弘的罗马式建筑中。建筑拱形穹顶的灵感来自古罗马广场最大的建筑——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殿(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建筑结构似乎象征着、强调着壁画中人物信仰之笃深、将信仰视为重中之重。

拉斐尔的天赋之才

这幅画的“中央消失点”位于苏格拉底的左手处,显示出拉斐尔对线性透视的智慧运用。拉斐尔还掌握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全盛时期的一些标志性绘画技法,如柔化色彩过渡的晕涂法(sfumato)、精确的解剖学,以及真实的情感和表达。

拉斐尔的个人风格带有一种奇特的宏伟感,但此画仍充满人文气息,并以清晰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和轻松的构图著称。

与拉斐尔并称“盛期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也出现在这幅画作中。拉斐尔笔下的柏拉图便借用了达芬奇的形象,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注:前中握笔倚桌思考者)正是米开朗基罗之相貌,单手支头进行思考;拉斐尔则出现在最右边,戴着一顶黑帽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编年史家瓦萨里(Vasari)认为,拉斐尔的艺术造就几乎可与年长的米开朗基罗相提并论。

“乌尔比诺的拉斐尔作为画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的友人和追随者们坚持认为他的作品比米开朗基罗更严格恪守艺术规则,肯定他的画作色彩更优雅、创作精美,具有令人仰慕的非凡表现力和别具一格的设计;也有说法认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除了构图以外缺少上述所有的特质。由于这些原因,那些拉裴尔的追随者认为,从整体来看,拉斐尔在绘画方面的水平即便不是更胜一筹,也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特别是色彩运用上比米开朗基罗占有绝对优势。”

有言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拉斐尔正是如此。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葬于万神殿。然而他在罗马辉煌的职业生涯,却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光芒永住。

作者简介:

贾妮·艾伦(Jani Allan)是新闻记者、专栏作者、作家和广播节目主持人。

原文A Tribute to the Greatest Western Thinkers: ‘A School of Athen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