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导航官网-博彩导航开户-博彩导航注册

科考中能否登第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

文/周晓辉
史书中关于命定之事记载了不少,本篇说说登第之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不管人是否相信,人一生中的功名利禄、寿命短长、婚姻状况其实都早已注定,一般情况下绝非人力可改变。史书中关于命定之事记载了不少,本篇说说登第之事。

能否考中皆为命中注定

会稽人范春,颇有文采。明朝嘉靖年间参加科考。在考场中,他书写完毕,手中拿着试卷校对,看着洋洋洒洒的文章,他踌躇滿志,心中暗自以为可考取解元。解元,是乡试中的第一名。

就在他自鸣得意之时,突然一阵怪风扫过,将他的试卷卷走,瞬间不见了踪影。范春叹声“命也”,投下笔墨,叹息而出。

还有两个彼此关系处得不错的秀才,姑且称之为秀才甲和秀才乙。他们在秋试前夕,同榻而眠。秀才甲等秀才乙睡熟后,悄悄爬起来,偷偷将秀才乙考试中用的誊真之笔的笔尖咬掉。他大概是害怕秀才乙的考试成绩超过自己。

第二天,秀才乙考试的时候抽取誊真之笔打算在试卷上誊写文章时,才发现毛笔尽秃,一下子大惊失色。他只好用起草用的毛笔姑且代之,但写出来的字湿污一片就像笤帚抹的一样。没办法,他不得不向邻座的几位考生求助,其他人也没有多余的笔可以借给他。

秀才乙很难过,哭着想放弃考试出场。哭累了,他不知不觉打了个盹。朦胧中他感觉有神抚着他的背部说:“起来,起来,快写,快写!”他惊醒过来,再看毛笔,已经完好如初。他心中虽然有所疑惑,但还是拿着笔马上写了起来。最让人称奇的是,等他誊写完毕,毛笔依旧是秃笔尖。

秀才乙到二门处交卷,秀才甲正在那里,还迎上来问道:“考试写的文章称心吗?”秀才乙答道:“没什么,只是勉强完成罢了。”心中有鬼的秀才甲面红耳赤,找了个理由搬去了其它地方住。

放榜后,秀才甲落榜,而秀才乙则考中头名。心术不正、嫉妒害人也是秀才甲名落孙山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这真是“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放榜后,秀才甲落榜,而秀才乙则考中头名。图为明(传)仇英《观榜图》局部。(公有领域)

登第时间早已定

明代曾做过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的顾起元曾说,他夫人的祖父王西冶昔日在诸生中声名最高,并得到顺天府某公的欣赏,还聘请他教导自己的儿子。

正德丁卯乡试结束后,官府填榜。科举时代将考试录取者的姓名写在榜上,谓之“填榜”。然而填榜将要结束,也不见王西冶的名字。某公对主考官大声说:“我应天学子中如王銮者,国士无双,何以榜上无名?如果没有他的名字,榜就不能出。”

第二天就要放榜,主考官没办法,只能连夜重新查阅试卷,根据号码,找到应天府的学子三十人。将试卷一一拆开,拆到第二十九人都不是王西冶,某公怏怏不乐。这时,主考官与监试官说:“天亮了,再不填榜就来不及了。”某公只得同意以二十九卷人名填榜张贴。

等到发榜后,第三十卷还在主考官的案头。主考官打开一看,却是王西冶。他赶快告诉某公。大家一起慨叹命数如此,无法强求。

后来王西冶以贡士身份赴京考试,他自觉以其才必登第,因此一路游玩着前往南京国子监。等到他八月初抵达,科考已经开始。司成石公为了测试他的水平,让其做《彝伦堂记》。“彝伦堂”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写完后,石公大加称赏,便利用自己的关系将他送入考场。放榜后,王西冶果然中第,次年成为进士。

徐天序《山水画册.行旅》
王西冶自觉以其才必登第,因此一路游玩着前往南京国子监。图为清 徐天序《山水画册.行旅》。(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名次在状元前

张黼(fǔ),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未及第时,他曾经梦见有人对他说:“你的名次在状元之前。”醒来后,他回想梦中之言,感觉自己登第无望,因为哪有名次排在状元前头的,因此有些沮丧。

宪宗成化丁未(1487年),他参加会试。放榜后他名次是二十,而江西铅山的费宏是第二十一名。他排在费宏前一名。其后在殿试中,费宏被点中状元,而张黼则名列三甲第六十一名进士。梦不虚也。

张黼年幼时,还曾梦见神示“府丞”二字,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致仕,他被任命为应天府府丞。果有府丞之命。

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告诉世人一个理:命运天定,绝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啊。

参考资料:《涌幢小品》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