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9+1多少钱 - 体育
【中国古代奇人奇事】

【奇医】神医的再传弟子 看病有慧眼立奇功

元代神医李杲治病的神奇案例
作者:泰源
中医将医理和望闻问切的诊病法互证施药,起到良好的功效。(龚安妮/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01
【字号】    
   标签: tags: , ,

这位元代医学大家——李杲的医术高明,尤其在治疗伤寒、癣疽和眼疾等方面功效突出。他不以医病为生,而以医人为重,他为何总是能看入别家看不到的病症症结,屡立奇功呢?

李杲(字明之,镇州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李杲(音:稿)的家族世代豪富,他幼年时就喜爱医药,得到当时闻名于燕赵一带的张元素的医术真传。

说起李杲的老师张元素的医术成就,有一段传奇。张元素本是易州人,八岁时参加了童子科目的考试,二十七岁时应考经义科进士,因犯皇帝祖宗的名讳而落榜。于是他就放弃学业而习医,但一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就。有一天夜里,张元素梦见有人用大斧凿开了他的心窍,把数卷书放入他的心窍中。从此张元素就通晓了医术。李杲献出千金厚礼跟随张元素学医。没过几年,张元素就将医术全传给他。

李杲的医术高明在治疗伤寒、癣疽和眼疾等方面尤为突出。因为他家境已经非常富有了,他虽然学了医,并没有以医技为生,只是帮人看病提高自己的名望,别人也不敢称他为医生。士大夫中对他高傲严肃正直、不愿屈从的个性有所顾忌,若不是非常危急的病,是不敢登门拜见的。

北京城的酒官王善甫,患有小便不畅的病症,眼睛凸出,腹部肿胀得像个鼓,膝盖以上硬得像要裂开,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消化排泄,服渗泄药剂都不见效。

李杲对医生们说:“病很沉重啊。《内经》上有这样的话:膀胱是津液聚集的地方,必须以气运化才能排出。现在用了渗泄药剂而病情加重,是因为气不运行。启玄子说:‘没有阳,阴就没有存在的条件;没有阴,阳就没法起作用’,现在给他服用的都是渗泄性质的阳性药剂,只有阳而没有阴的配合,想要发挥气的功能,办得到吗?”第二天,他将几种阴性药物交给王善甫服用,不用第二剂药,病就好了。

李杲的医术高明,在治疗伤寒上尤为突出。图:《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巨著。(公有领域)

西台掾萧君瑞,一年二月间染上伤寒病而体温增高,医生将白虎汤给他服用,病人的脸色变得像墨一样黑,伤寒病应有的症状再也看不到了,脉搏深沉纤细,小便失控。

李杲起初不知道他服过哪些药物,等到切脉问诊之后说道:“这是在立夏节前误用白虎汤落下的。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是疏通经络的药剂,它只能使腑脏生寒,若使用不恰当,则会让伤寒本病潜伏在经络中。有人换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来补救,让体内阴邪的危害受到抑制,然而其它的病症必然出现,这不是补救误用白虎汤的办法。有温性药物可以使阳气上升、使经络畅通,我用它。”

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说:“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怎能补救?你的治病方案又怎么样呢?”

李杲说:“病潜伏在经络之中,阳不上升则经络不通,经络畅通了,伤寒病的应有症状就表露出来了。治疗伤寒又有什么难办的呢。”他就用了温阳行经的药物,果然病人就康复了。

魏邦彦的妻子,眼球上突然生出一层绿色眼翳,从下往上扩展,肿痛得不能忍受。李杲说:“眼翳膜从下往上扩大,说明病从眼睑下方的阳明脉而来。绿色不是五色中的正色,大概是因肺和肾一同失常而生成眼病的吧。”

他就排除肺肾邪气,用能深入阳明脉的药物为她治疗,得以见效了。但过了一段时间眼病又复发三次,那引发眼病的经脉也不同,所生眼翳膜的颜色也不同。

李杲说:“几条经脉与眼睛有联系,一脉有病就引起眼病。这一定是经络不和谐,如果经络不和谐,那么眼病就不会痊愈。”他问了魏邦彦之妻,情况果然是这样。然后按李杲的诊断施药治疗,于是,眼病就不再复发了。

冯叔献的侄子冯栎,十五六岁,患伤寒病,眼发红、口干渴,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七八次。医生想用承气汤来排除病邪,药已经在炉子上煮着。当时李杲正巧路过他家,冯叔献将冯栎生病、煮药的情况告诉他。

李杲用指按脉后,十分惊恐地说道:“差点儿害死这孩子。《内经》上说过:‘在脉象上,那些跳得快的数脉表现着热症,那些跳得慢的迟脉表现着寒症。’现在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八、九次,这是热到极点了。然而,《会要大论》上说:‘病症有与脉象一致,但是病因却相反的,怎么看呢?脉来时发浮,用手指下按而脉跳动乏力,所有阳脉都是如此,这就是阴症。’”

他叫人拿干姜、附子(姜附汤材料)来。他说“应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疗”。药没熬好,病人的指甲已变色。一下子喝下大剂量的姜附汤后,汗水相继流出,病人就好了。

陕帅郭巨济患偏枯病,两脚趾着附脚底不能伸直。李杲用长针刺在骫骨穴位上,深入骨质而病人不知疼痛,流血一二升,血色墨黑,又在与病肢相对一侧的穴位上针刺,反复了六七次,同时给病人服药三个月,病人的病情明显好转。

裴择的妻子患寒热病,月经中断了几年,已有喘息咳嗽的症状。医生们都用蛤蚧、桂枝、附子等药物让她服用,李杲说:“不对,这病是阴为阳所拘束,使用温性药物太过头了,因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给病人服用寒血之气的药物,那么月经就会正常来潮了。”后来果然见效。李杲的辨症施治方法多与这些例子相似,那时候的人都把他当神医看待。他的著作有不少在社会上流传。

元代四大医家的李杲娴熟应用医理,与望闻问切的诊病功夫互参,总是能看入别家看不到的病症症结所在。他师事名师张元素,而张元素的医术则来自于另外空间的神传,可谓李杲也是一个神传的名医!
@*#

资料来源:《元史》@*◇

─点阅【中国古代奇人奇事】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