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元宵节俗传承 汤圆为何叫“元宵”?

作者:容乃加
元宵节的汤圆叫“元宵”是因何而来呢?(S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689
【字号】    
   标签: tags: , ,

元宵节祭神祭祖贺嘉节,人们要浮圆子、供圆子、吃圆子。看着沸水中的圆子浮水面了,变得更大更饱满(发福)的圆子,食指大动,心中喜乐,人们对圆子寄情:“元宵并百福”!那么元宵节的圆子为何叫“元宵”?是巧合吗?元宵节庆食俗的传承历史从何而来呢?

黄历正月15日是中国传统大节之一的元宵节,在这一天吃又大又圆的“元宵”、观赏团𪢮月,象征人间团圆的美好景致,也代表人们祈愿这一年幸福美满的愿景。

元宵节的圆子为何叫“元宵”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圆子”为何叫“元宵”呢?从它的名称,就容易让人产生食物和节日名称相应和的联想。也有些人说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汤圆”。真是如此吗?

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联句》有“题注”点出“元宵”的名称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说北京都城人家在元宵节浮圆子(煮汤圆)来吃,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了。

吃过“元宵”的人都知道“元宵”是有馅的,这和冬至红白汤圆不一样。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写了区分的方法,简单地说,“有馅的叫元宵,无馅的叫实心汤圆”。

《清稗类钞》这样描述元宵和汤圆的叫法、作法:“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黄历正月十五日晚)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

徐珂说,汤圆也叫汤团,一年都头都有,特别在正月十五夜人们都要吃这一味,所以在北方就称汤圆叫“元宵”了。它是“屑米为粉”,就是用米的细粉做成的(也有碾米浆再压干做成的),入水变得很滑润;里头有无馅和有馅两种,无馅的叫实心汤圆,有馅的馅料也有甜有咸,当时叫挂粉汤圆。甜的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元宵”。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说元宵日“市卖食物,干鲜俱备用,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那时代,元宵节的代表美食已经是非“元宵”莫属了。

虽然说,汤圆叫“元宵”的说法起源于北京,但是在南方一带早也濡染了这种叫法。远在大陆南方海角一隅的台湾也把汤圆叫“元宵”。晚清时,台湾府人连雅堂(连横)的《雅言》有一条记载:上元日(黄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是“供祭之物”。可见那时即使在中国最南方的台湾都把元宵节的祭品——汤圆叫“元宵”了。

元宵(容乃加/大纪元)

追溯吃“元宵”的节俗

往上溯源,我们来探一探吃“元宵”的节俗起源。南宋丞相周必大(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晚号平园老叟)说:“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平园续稿》) 我们知道南宋的版图已经失去了北京,局促在中国东南方,可见元宵节吃“元宵”,这种习俗约在南宋就有了。由此看来,不管是在北方或南方,约在九百年前,圆子就有了“元宵”的称号,和元宵节联名了——元宵的好滋味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了。

南宋 · 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作间成四韵》说元宵“珠浮浊水中”,象征事事圆满,在人们的心中,即使是在乌云天,元宵就像是乌云里的灿星,带给人美好的希望: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的“汤官”是汉宫少府中供膳的官员之一,专司糕饼(饼饵)和果干等美食。(《前汉‧百官表》《通典》)周朝有类似的官职称为“笾人”,提供的糕饼中有一大类就是用米或面的细粉蒸煮,加入红豆、枣子等等调味做成的甜糕点,属性实与“元宵”相同,所以此诗中说的“汤官寻旧味”,可说是越过了西汉寻味寻到周代去了。

乾隆帝《元宵联句 》诗中说圆子“道古传荆楚,而今满市城”。在南北朝时,荆楚一带有类似吃汤圆的风俗,人们在正月十五日以“豆粥糕糜”祭蚕神(《荆楚岁时记》)。在宋代,“浮圆子”的风俗还不普遍,可能连灶下婢女都以为是新食谱呢。周必大把家族中流传的元宵浮圆子习俗,编入岁时杂咏中。明朝时“元宵”叫“粉丸”,明人吴宽的五首咏元宵诗, 第四首就是咏“粉丸”。到了清代,元宵节吃“元宵”就普遍了,乾隆帝另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咏叹元宵:

    美擅团𪢮节   名传灯月筵
清风同说饼   嘉夜煮浮圆

圆圆满满的“元宵”伴灯会,反映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景象。“元宵”有着饱满的内涵,有如中华文化的丰富圆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特性,像似家族的伦常关系;经受沸腾的考验激荡而浮起,传递元宵嘉节的希望。@*#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