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2年11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输人毋输阵,输阵歹看面”!宜兰为全国著名的北管“子弟窟”,北管社团的数量及人才均具有全国重要性。县府为传承并推广宜县的北管文化特色,分年分期办理境内北管社团文物普查,目前已完成第1、2期调查,本次发表会为第2期:罗东、冬山、五结及三星的成果,11月7日以彩街绕境,行经市场、妈祖庙,重现街头巷尾锣鼓喧天的热闹盛况,县府也颁发感谢状向13个协助本次普查计划的社团致谢,期许调查成果让大众更加了解“北管戏曲”对于宜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宜兰的北管戏曲分为“西皮”及“福禄”两系统,全盛时期曾有200多个演出组织。早期北管子弟团参加地方庙会,为了互相比拼,不惜耗费重资聘请师傅制作细致的锦旗、戏服、锣鼓架等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及掌声,投入其中的执著拼劲,而有“憨子弟”之称。随着时代变迁及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北管盛况已大不如前,县府为推动北管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希望透过北管文物的深入调查,让大家了解宜兰北管的辉煌时代。

本次成果发表邀请创立历史逾160年的“罗东福兰社”(福禄)及“罗东嘉兴团”(西皮),以彩街绕境形式,演出“十二坠子”及“西皮原板”等喜庆曲目,广邀更多新生代成员加入,为宜兰的北管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实际调查溪南地区4乡镇各北管社团运作、艺师及文物现况,计有245件文物资料录案,后续将征求各社团的保存意愿,办理相关文物列册或指定程序,为珍贵物件规划更妥适的保存及展演资源。第3、4期的普查计划也已分年分期向文化部提出申请与筹备,期盼以有形文物的保存为火种,借此连结、活化各社团组织的潜在动能。

北管“子弟窟”是宜兰重要的文化瑰宝,透过本次的普查成果,让我们了解北管戏曲的传承演变,是汇聚历代众人之力才能保留至今,从现场展出的文物如双龙护塔头旗、曲谱、牌子谱、先贤图及木雕锣杆,可发现北管物件包含了织艺、绘画及雕刻等工艺技术,是有形与无形历史资产的藏宝箱。

责任编辑:筱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