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节气:立冬养生 掌握一原则不负好人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69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的一个标竿,向中原大地宣告:冬天来了!

每年立冬节气落在十一月七日或八日。立冬是黄历“十月节”,也是“四立”节之一。《 周髀算经‧卷下》解释四立的意义:“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故而中国历法中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立冬”是一年中万物闭藏、蛰伏的开始。

迎立冬的精神内涵

《礼记‧月令》记载,古代立冬日,天子隆重举行迎冬的祭典:“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在祭典之后,追赏有功殉国者、抚恤孤寡。所以,冬天也是感谢天地的赐予、敬慎修德、悯恤生命的季节。

立冬古节景

在中国大陆的北方,立冬时天寒水冰,已经进入蔬果不生的季节。

北宋时,京城汴京(今之开封)冬季地寒是种不了蔬菜的,所以居民要在冬天到来前储粮存菜准备过冬。《东京梦华录》记载,上至皇宫禁中,下至民间,都在立冬节气到时储粮存菜准备过冬,立冬日前,路上交通繁忙,车马、骆驼满载过冬的食物充塞道路,形成立冬节景。

当时常见收藏的食物除了冬天的蔬菜外,还有:姜豉、鹅梨、木梨、蛤蜊、螃蟹等等一些当时季节产物,提前备好一个冬天所需的食物。

立冬的诗情花意

立冬时节,赏菊好时光。诗人们留下了不少关于立冬节景的诗,反映了时代记忆,也留下了心灵的感悟。这里有和欣赏菊花有关的立冬之诗。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红叶纷纷落,惟有菊花不负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扬挺立。。(全景林/大纪元)

红叶纷纷落,西风频频吹,惟有菊花不负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扬挺立。古人赞美菊花︰“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 ( 三国钟会《菊有五美赞》)黄菊是后土的表征,坚韧耐苦,凌秋霜、迎劲风挺立到最后一刻,慰藉、鼓舞人的心灵!

霜篱存晚菊,腊瓮作寒葅。
更好山翁唱,阳春恐不如。

——张翥《立冬前二日》

霜降后秋菊依然无恙,有了菊花,生活中漫生许多的情致,赏菊、咏菊、食菊……晚秋有一菊可与阳春分庭相唱和。

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
目谋殊兴会,谁与巧差排。

——乾隆帝《立冬日香山静宜园驻跸》

乾隆帝咏秋霜下一菊,兴起人美好情致!一句好诗“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寒泉泠泠映衬霜菊佳色,声调抑扬顿挫,情境虚实相生,带给人多层次的丰富体觉,一一从诗句中苏醒。

地方釆风.立冬食俗

除了赏菊,立冬也有一些来自悠久民俗传统的食俗,带给冬天的身体暖暖的活力。

立冬吃饺子

饺子与“交子”谐音,立冬吃饺子是古老民俗之一,象征秋冬交替季节转换。(Shutterstock)

冬日吃饺子是古老民俗之一,尤其是北方的京津一带。为什么在立冬吃饺子呢?来自饺子与“交子”谐音,同时饺子也是北方人喜爱的食物。

“交子”是什么意思呢?即“交子之时”,夜里子时是日与日之交,立冬前夕就是秋季与冬季交节之时。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吃饺子,则是庆贺新旧年交替之时。在年与节的交替时,吃饺子是一种应节的食俗。

老天津的立冬饺子是倭瓜饺子,具有特别风味。倭瓜是在夏天时就买回家,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到立冬做饺子馅,并且蘸醋加烂蒜吃,别有一番地方风味。

冬令进补

有句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天来了,万物收藏,人们也想吃一些热呼呼的暖胃、暖身的食物,为冬天收藏一些能量。

立冬这一天进补的食物带着中国医疗食疗同源的作法,多采用温和的中药材炖煮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如羊肉、母鸭、排骨和土鸡等等。不过要提醒看官们,但是每个人体质各异,对于虚、实体质的补冬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本来就怕冷、容易手脚冰冷的人,可以温补、热补;但是,现代人多数都爱熬夜、饮食西化,体内虚火旺,要进补应先咨询中医师,了解自己体质的寒热虚实,才不至于补过度了。

鸡汤
冬令进补最常见的药膳鸡汤。(shutterstock)

 

立冬五行养生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素以五行养生的智慧著称。中医认为立冬后三个月的冬天,对个人养生蕴蓄生命活力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季节。中国养生宝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三个月是“闭藏”之月,养生调气重养阴、养藏,养精蓄锐。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天必温(瘟)”。人体经过春、夏、秋的劳身劳心,耗损的元气有赖冬天养藏回补,孕蓄来春的活力,否则来春就容易生病。

从五行养生来看,冬天在五行上属水,在人体上对应肾,肾主生命之精,主宰人体的生命力,冬天肾气最强,利用此时来养护生命最得时。《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就是说肾脏收藏了全身的精华,像是骨髓生长、子嗣生育、牙齿生长、耳朵听力都来自肾功能。冬天不养精蓄锐,则会损坏生命的根本,造成未老先衰。

从五行相克的一面来看,冬水克火,火属心,所以容易发生心血管、心脏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养藏,不劳心伤神,纾解春夏秋三季累积的疲劳,调节身心,的确是冬天养生的要道。

珍惜立冬时机

立冬拉开冬天的序幕,不管在传统文化或是中医养生上,都富含重视生命的精神意义,这时节也正是养藏养生的良好时机。错过这一冬,不知将错失多少好年。愿君莫负立冬好时光!@*#◇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