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这些兄弟们“争义”改变彼此命运

作者:怀忍忍
font print 人气: 960
【字号】    
   标签: tags: , ,

无私是最难得的品德之一,无私的表现往往能感动天地,在人间也可能得到具体的回报。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家都有一本故事册,一些展现无私的兄弟情谊的故事——兄弟争狱,兄弟争义甘心赴死,兄弟慈悲无惧疫病,这些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种下永恒的情义,给人温柔的慰藉,也给予后人种种启发的力量。

温柔的力量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进士名唤陈世恩,是夏邑(河南商丘)人。

他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哥哥是孝廉,小弟从少小就游手好闲,每天和太阳一样早出门,日落西山还不见人回来。

兄长孝廉每每严辞厉色规正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世恩对哥哥说:“这样做徒伤兄弟的友爱,没有益处。”

世恩每天夜里亲身等门守候着弟弟,等到弟弟回来,就亲自为他开门,对他嘘寒问暖:“肚子饿吗?弄个热食给你吃。”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弟弟终于被感动,真心悔过了,从此不再晚归。

万历己丑年,陈世恩中进士,官运渐渐亨通,那时长兄已经去世了,长兄的侧室吴氏还在。

一天吴氏的弟弟吴三,来探望姊姊。吴三戴着旧帽子,衣衫褴褛,一副贫贱的模样。

陈世恩邀请他上座,与他面对面进食。

这时陈世恩的弟弟刚好回家,看到这个不速之客,问二哥说:“给他吃喝尽够了,为何延请他上客座呢?”

陈世恩说:“庶嫂无儿无女,年少就孀居,为哥哥守制,我心中很感动,很敬重她。人家说爱屋及乌,请她弟弟一起对坐吃饭,又何妨呢?”其弟听了哥哥的一番话,非常叹服。

陈世恩有两个儿子——吴升和吴陛,都登了进士。

兄弟争狱

郑湜生于明朝洪武年中。当时宰相胡惟庸因案被明太祖处死。天外飞来横祸落在郑湜一家六兄弟头上。有人怀怨诬告郑家兄弟都是胡党一伙,在胡惟庸生前与之有往来。因而,郑湜和兄长六人成了官府急急拘捕的对象。

郑湜的兄长们要上京赴官府应审,郑湜说:“弟弟在此,怎忍让各位兄长去承受刑罚呢?”

他说让他一人上京去见府吏说个明白。

他二哥郑濂,因为别的事情已经早先到了京师。看到弟弟郑湜来到,就对他说:“我在家中比你年长,该当我去认罪,这事与你没有关系。”

郑湜说:“哥哥,让我去说个明白。万一没办法洗清咱们家的冤屈,就让弟弟一人去伏罪。”

兄弟二人都争着入狱。他们的事情传到了明太祖耳中去了,太祖就把兄弟两人都召到朝廷,慰劳他们。

太祖对身边近臣说:“你们看看像他们这样的人,会胡作非为吗?会愿意跟从别人去干坏事吗?”

结果两兄弟都被提升为朝中参议。

兄弟争义  甘心赴死

兄弟争义,甘心出征戍边赴死。(Shutterstock)

孙棘,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当时家中有男丁就要出丁戍边,每家出一丁。他的弟弟孙萨答应由自己去充军。

孙棘的妻子许氏跟他说:“夫君是我们家的户长,怎可把这危险的差事让弟弟去承担呢?母亲临死之前,把小弟托付给你。现在他还未婚娶,还未成家立业。而夫君已有两个儿子,即使战死沙场,也没有后继无人的遗憾了。”

孙棘听了妻子的一番话,立即就到郡府去,提出代替弟弟孙萨戍边的意愿。结果呢,弟弟孙萨不同意,不愿兄长代替自己服兵役。

两兄弟争着这个危险的差事,反倒让太守张岱心中起疑,不知他们葫芦里卖什么药,于是就把兄弟俩分开留宿,并派役吏私下去查个究竟。役吏各自经过一番细查之后,回报太守,哥哥和弟弟都是和颜悦色,甘心赴死的,请太守能成全。太守张岱被孙家两兄弟的无私之情感动了,特地为他们写了书表呈报上去。结果两兄弟得到圣旨,特许免征。

兄弟慈悲  无惧疫病

庾衮是晋朝咸宁年中的人。一年大疫流行,庾衮有两个哥哥在大疫中死去。二哥庾毗又告危,父母和家人都在外避祸。庾衮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肯离去。

他亲自服侍身体极度衰弱的哥哥,不分昼夜,不眠不休地为他调理汤药。有时抚着两个死去的哥哥的棺木哀泣。过了百多天,大疫消失不见了,家人才又回到家中。这时二哥庾毗也痊愈了,庾衮则全然无恙。

大疫有眼

大疫有眼,好人不染疫!史上这样的明证不少。

隋朝时,岷州的民俗畏疫,家中一人染疫,全家人都躲得远远的,以致病患无人扶助,往往难脱一死。辛公义出任岷州刺史时,观察到这种陋习,就贴出布告,凡是家中有染疫的病患都送到州办事厅来安置。盛夏时节,厅廊里挤满了染疫的州民。

辛公义在病人间设了一坐卧榻,他本人办公、睡觉都在这儿。他捐出了薪俸为病患准备医药,细心呵护他们,询问身心状况,并引导他们遵从医嘱,养护自己。后来这些染疫的人都一一痊愈了。这时,辛公义就召集他们的亲戚,跟他们道出关键指引迷津:“死生有命,岂能互相染疫?疫病若是能染给别人的话,我应当死去很久了!”

那些对染疫的家属不管不顾的人,此时都满心惭愧地感谢而去。此后,岷州的坏风俗也为之一变。@*#

资料来源:《德育古鉴》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