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斤地瓜——冬之记忆

作者:昶昶
font print 人气: 80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地瓜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年秋天开始,农村的饥荒蔓延到城市,粮食定量一减再减,细粮越来越少,副食品减得更多,每人每月2两猪肉,2两花生油。按票证供应的东西根本不够吃。饥饿逼得人们到处找吃的,海里的海菜,山上的野菜,凡能想到的都吃光了,甚至人行道旁的槐树叶都被撸光了。(槐树叶用水焯过,可以做菜蛋或是掺上面粉做粘粥喝,不过槐树叶有毒,吃了肿脸。)

那个时代同现在对比全都颠倒来看:割肉要肥的;吃粮要细的;用不着计划生育,妇女大都不生孩子;减肥?笑话,人人符合三围标准,只少不多,“胖子”也有,不过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浮肿。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三十来块钱,黑市卖的粮票要五六块钱一斤。我兄妹五人,我是老大,正在上高中。父亲虽然没给党提意见,却也被划成不说话的右派,工资减到21元,他下放到潍坊种猪场劳动,捎回来的工资寥寥无几。母亲没有工作,家里的生活可想而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家里能卖的全卖了,但是也换不来多少吃的。

我当时在青岛九中上学,每天饿肚子,体育课停了,课间操没人去做。包括我在内有一半多同学得了浮肿,腿上一按一个大窝子。

教三角的安老师瘦瘦的,有些弱不禁风的样子,他从来都是很敬业的,这天讲了半节课,有气无力地说:“同学们自己看书吧!”然后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等着下课。教化学的刘老师在课堂上伸着鸡皮样瘦长的脖子说:“同学们,记住羰基,倒过来就是鸡汤!”许多年过去了,羰基的分子式早忘光了,刘老师也做古,但是这鸡汤真正是难忘。

那时已经有了自由市场,虽然时不时还要被取缔,或许法不治众,市场还是蓬勃发展了。我每天上学都要路过市场三路自由市场:市场上有人手拿着雪白大馒头叫卖:“1块钱一个!”;还有人卖杠子头火烧:“一块五,便宜了!”;有人卖花生米:1块钱8粒;有人卖晒干了的地瓜叶:4块钱一斤;还有人卖农村人吃剩的地瓜皮,好像是5块钱一斤。

路头一个穿着干净的老太太,她端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个老式的食盒,透过食盒玻璃盖,可以看到里面有酱好的兔子腿和兔子头,似乎肉的香气会透过玻璃散发出来,让我垂涎欲滴。每每走到这里总是多看几眼,在这个食盒前面几乎“流连忘返”。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怯怯地问老太太:“兔子头多少钱?”兔子腿肯定很贵,我连问的奢望都没有。

老太太没有嫌弃我这个孩子买不起,她操上海口音的青岛话,和颜悦色地回答我:“1块钱1只,我自己酱的,很好吃呀!”

“嗷,我回家问问!”我知道买不起,红着脸赶快走开了!

自由市场还有一个残酷血腥的景象,那就是乞丐。不清楚这些乞丐从哪里来,不但瘦弱,衣不遮体,而总是鲜血淋漓,满脸满身伤痕累累,污秽不堪,已经是人鬼难分的模样了!那时人人都饿肚子,没人去救济乞丐。这些乞丐只能抽空在别人不防备时去抢吃的,尤其是市场上卖熟食的,常常受到乞丐的袭击。乞丐抢到吃的,立即受到凶狠的拳打脚踢,被打到满是灰尘的地面,只是把抢到的食物拚命往嘴里填,很快就把抢到的“消灭”了,那些打人凶汉无可奈何,骂骂咧咧只能再踹上几脚。那时我年小,只是感觉这些乞丐既可怜又令人恐怖,而对那些打人的商贩很不以为然:“抢就抢了吧,他也是饿得没办法,打这些死亡线边缘上的人是非常残酷的事!”现在想起来,这些可怜的乞丐已经被饥饿折磨到了只剩下生物本能的地步了!

其实我比那些乞丐也好不了多少,每天24小时无时无刻不被饥饿缠绕。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宝葫芦”或是“阿拉丁”神灯之类的宝物,第一愿望就是要吃一顿饱饭。

父亲的朋友高大爷在潍坊,听说那里可以捯(方言)地瓜,所谓捯地瓜,是在收完地瓜的地里挖农民漏刨的地瓜。我旷了一周课和弟弟去潍坊捯地瓜。我们每天清晨扛着铁锨,让房东的孩子带领我们去捯地瓜。捯地瓜的人很多,有农民也有城里人。地开始上冻,挖起来很费劲,其实真正漏刨的地瓜并不多,大部分挖到是小姆指粗的地瓜根,偶尔有也是小地瓜。中午饿了找大一点的地瓜往身上蹭一蹭,也不管脏不脏、有没有土,生啃了就是午饭。晚上我和弟弟回去,高大爷帮着把地瓜根切成片煮熟,这是我和弟弟的晚饭。然后在人家放东西的小仓库睡一夜,第二天再去捯地瓜。一周下来成绩不小,给家里省了饭,又刨了一面布袋小地瓜带回青岛。当时父亲在潍坊种猪场下放劳动,临走我俩去看父亲。父亲从食堂打了拾斤熟地瓜,我们俩风卷残云,直吃得弯不下腰。拾斤地瓜全部吃光了,这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宝葫芦、阿拉丁神灯。父亲看我们吃这么多吃了一惊,其实父亲也吃不饱,这是从他肚子里省出来的。

事隔半个多世纪,父亲也已做古,直到今天每次吃地瓜就想起那拾斤地瓜,这是我一生中地瓜吃得最多的一次,也是永志不忘的一次,我想这些经历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听说大陆又要大办供销社了,惟愿当年这些残酷的现实不要重演!愿老父的在天之灵安息吧!@#◇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