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线上娱乐城官网-线上娱乐城开户-线上娱乐城注册
【救世古鉴】

灶神解惑“未犯大过”何以惨遭天罚?他怎样翻转凄惨人生?

作者:怀忍忍
灶神。(灶神图/公有领域;剪纸图/shutterstock。大纪元合成)
灶神。(灶神图/公有领域;剪纸图/shutterstock。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2645
【字号】    
   标签: tags: ,

明代江西人俞都,字良臣,出生于嘉靖初年,万历五年进士。他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境遇天差地别。四十七岁之前,他悲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他自省没有犯大过为何惨遭天罚?直到那一年的除夕,灶神现身彻底解开他的迷惑,让他恍然大悟……。

俞都多才又博学,十八岁入乡学,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名列高等。俞都家贫,壮年时以授徒维生。他与同窗十余人,共同成立文昌社,立下规约,惜字放生、戒淫、戒杀、戒口过,他持续实践多年。这期间,他前后应考乡试七科,却都不中。他和妻子生了五子,四子因病夭折。存活的第三子非常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很宝贝珍爱,然而六岁时在乡里玩耍,却失去了踪影,不知去向。他们有四个女儿,也仅有一个存活下来。妻子因此哭得死去活来,两眼都瞎了。俞都则潦倒终年,生活更加贫窘了。

他自省自己并没有犯下大过,为何惨遭天罚呢?日子一天天过去,得不到解答。他四十岁那年开始,每岁腊月祭灶神,他一定写一封疏向灶神敬祷,请求灶神将他的心意上达天庭。这样数年也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翻摄/大纪元)

四十七岁那年除夕,俞都与盲妻、女儿守岁。家徒四壁萧索冷清,一家人只有话凄凉。

这时忽然听到叩门声。俞都举烛应门,看见来人角巾黑服,须发半白。

对方长揖就座,说道:“敝姓张,自远方归来,听说君举家愁叹,特地过来相慰。”

俞都对这个异人张君很恭敬,对他说起:“我生平读书积善,至今功名未得,妻子更是瞎了眼睛,一家衣食不继。而且这些年也一直焚灶疏,为我传达心意给天庭。”

张君说:“我知道君家事很久了!君意执念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亵渎神明,上呈天帝,恐怕受罚还不止如此。”

俞都大惊,说道:“我听说冥冥之中,即使做了一点点好事,都会被记录下来上达天庭。我与同社诸生,发誓行善事、遵奉规条这么久了,难道尽属虚名吗?”

张君于是为他作了一番深刻的剖析:

“请君听听,就说‘惜字’吧,你的学生和知交多用旧书册糊房裹物、擦桌子,再烧掉它。这算是惜字吗?你天天看着这些事,从来没说一句警戒的话,仅仅是若在路上捡到一两张字纸,就拿回家烧掉,这有何益呢?

再说放生,君家也吃虾蟹,其实心中未真动慈悲之念。

又说口过。君言谈反应敏捷举譬巧妙,常让听者倾倒。在与友朋谈得酣畅淋漓的时候,随风讪笑,却不能自禁。舌锋伤人,怒触鬼神,累积阴恶,不知有多少了,这能说君是简朴厚道吗?

还有呢,君见到美女子,必然不放过,眼睛紧盯不放,随即心荡神摇!君说自己终身无邪念,无犯色戒,岂真能坦然无愧于天地鬼神吗?这些还都是君发誓力行的规条,尚且如此呢。

君年年焚疏都上呈天庭了,上帝派了日游使者来察考君的善恶,结果数年来无一件真实善行可记。但见你在独处中,满心尽是贪念、淫念、嫉妒之念、褊急之念、求恩与报复之念,还有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之念、期待未来之念。这种种恶意念,累积已多,就要招来天罚,当下君逃祸都来不及了,还能期待福寿降临吗?”

俞都惊愕惶恐,伏地流涕请求道:“君能通幽界之事,一定是尊贵的神,诚愿垂怜救度在下!”

张君说:“君读书明理,也知道慕善为人生乐事。但是闻一善言、见一善事,当时的欢喜激动,船过水无痕。这是你信根不深,恒性不固使然,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走过,没有一事踏实的。放任满腔恶意念,起伏缠绵,就好像遍地种荆棘,怎能期望收获好谷?

“君就从今日起,凡是有了贪、淫、妄想等杂念,先用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个干干净净。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求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在在去作。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切不可自我安逸堕落,切不可自欺。若力量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持之以恒,效验自生。”

张君最后对俞都说:“君家敬事我,非常虔诚洁净,所以特来回报给你。快快勉力自持,可顺天意,得到垂怜。”

说完一席恳切入里的话,张君进入内室,到了灶下,忽然不见了,俞都才悟到,原来是司灶之神显灵,于是焚香叩谢。

次日就是新年元旦,他拜祷天地,誓改前非。但是除妄念并不容易,开始之日,杂念纷乘,一颗心依旧在疑心和惰性中浮沉。于是他就在家堂所供的观音大士前叩头,一直叩到流血,发誓要善念真纯、善力精进,若有丝毫自我放松,将永堕地狱。每日清晨,他虔诚敬诵圣号百声,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一片真心不敢放肆。

凡是一切有利于人的,不论事情的巨细、自己是忙是闲、别人知不知道、力量能作多少,他都欢喜去做,委曲自己去成就事情而后止。谦虚忍辱,随缘方便,广植阴功。此外,俞都逢人就开导因果报应的道理,终于能作到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过了三年,到了万历二年,他的人生也来到了半百的境地。宰相张居正为子择师,人们交相推荐俞都。俞都受聘赴京师,携带家眷前往。张公尊敬他的德品,特地引用往例让他进入国学学习。万历五年,俞都中了进士。

这一天,俞都前往拜谒内监杨公;杨公让五个养子出来拜见客人。俞都对五子中十六岁的那个男孩特感到熟悉亲切,就问了他的籍贯。男孩答说:“江右人(江西人),小时误入粮船,依稀记得自己的姓氏和家乡。”俞都很讶异,请他脱下左足鞋子,男孩左脚底果然双痣赫然在目。

俞都大呼:“是我儿呀!”内监杨公也感到惊愕,随即送这个孩子随俞都归还住所。俞都奔告夫人,夫人抚着儿子大哭,血泪迸流。儿子也大哭,捧着母亲的脸舔着她失明的双眼。奇迹出现了,母亲眼睛遂而复明!俞都悲喜交集,于是不当官了,辞归故乡。宰相张居正赞赏他的德行,送他一份厚礼。俞都回到故乡,行善更是不遗余力。儿子娶媳妇,连生七子,一个个都继承了书香门风。

俞都把遇到灶神并力行改过的经历作成手书,用来训勉子孙。他后来身享康寿八十八岁。同乡同里的后学罗祯为他记录了他力行改过迁善、精诚感应神明的实录。@*
资料来源:《德育古鉴》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