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预测软件 - App Store

中国古代的“捶丸” 当今高尔夫球的雏形?

文/洪熙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但为了增加打球兴致,设置了一些树木、砖石等高低不平的障碍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常会看到权贵富豪拎着球杆,在绿茵的草地上打着高尔夫球。被誉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它源于何地?是否真如一般人所认为的,是起源于中世纪的苏格兰?

捶丸是一项中国古代流行的球类运动,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捶丸正式出现在北宋晚期,到了辽金元明时期,捶丸成为一项风靡的户外运动。无论从球棒制作,球体大小,场地设定,以及竞技规则,都和当今的高尔夫球赛有着类似之处。

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宁志斋著作了《丸经》一书,介绍了捶丸的器具、打法、竞赛规则,各种不同的击法和战术。这本书中还提到宋徽宗和金章宗都很喜爱捶丸,“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宋徽宗的球棒用黄金装饰,杆顶配缀玉石,连球包都以锦缎制成。

针对运动道德与体育精神,《丸经》诸多章节也有详细的内容说明,如取友章、正仪章、善行章、集智章、贵和章、待傲章、知人章等,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为本的精神内涵。

说起捶丸起源,有学者认为可追溯到唐朝马球(击鞠)。马球流行于唐朝贵族阶层。但由于马匹昂贵,以及场地受限等多种原因,喜爱马球竞技的人们便逐渐地放弃了骑马,转而在地上以杖击球。在此基础上,宋人将球门改成球窝儿,解决了地形受限问题。

唐朝朝臣在玩马球,706年。章怀太子墓甬道西侧壁画。(公有领域)

韩国朝鲜王朝有一著名语文学家崔世珍(1468─1542年),编著了《朴通事谚解》一书。通事,也就是翻译的意思;谚解,即对当时的中国流行用语所作的注解。从书籍名称看,高丽国一位朴姓译员按照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了这部著作,专供朝鲜人了解元大都生活,为学习汉语而用,相当于汉语口语教材。

这部著作中,描绘了元大都(今北京)的官民风貌,京师民俗,市井生活,以及中原节庆等多种场景,可谓是了解元大都市民生活的百科书。其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捶丸”。

器材

关于“捶丸”所需器材,《朴通事谚解》中这样记载:“将我那提揽和皮袋来,拿出球棒来。”提揽,揽作篮字,即“如筐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

现今每当举行高尔夫球赛时,赛手们随身携带着一个长长的皮袋,装满了各式球棒,接球或击球那一端有一个木杓。在元朝,人们去打球,将所需的各式球棒等物,全都装入特制的“提揽”和“皮袋”中。或提着,或背着,来到“捶丸”的场地上。至于捶丸所用的球和球棒,与今天的高尔夫球也相差不大。

《丸经》说:捶丸有不同类型的球棒,如“撺棒”“扑棒”等,可在不同的条件下选用适合的球棒。

关于球的材质,《朴通事谚解》说:“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球的大小犹如鸡蛋那么大,或用木制,或用玛瑙制成。捶丸的球和今天的高尔夫球也差不多少。

场地

捶丸场地选在凹凸不平的空旷场地,有助于提升打球的乐趣和难度。设有不同数量的球洞,以不同颜色的彩旗加以区别。

捶丸场地上要挖小窝,《朴通事谚解》说,“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方言谓之‘窝儿’”,或者“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这个窝儿,就是球洞。《丸经》说,球窝之间的距离在数十步到百步之间,“远无百步之遥,近必盈丈之外”,远近随宜。

为了增加比赛难度,当时的球洞也各不相同,据《朴通事谚解》所说,有“花基窝儿”,“以砖砌基,其上栽花藏窝”,以砖砌好一个基址,在上面栽种花卉,把球洞隐藏一下。还有一种球洞是“花房窝”,也就是“先立球窝于花房之上,然后用棒打入,方言谓之‘花房窝儿’”。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全场共有10个窝。为了增加打球兴致,设置了一些树木、砖石等高低不平的障碍物。

现今高尔夫球场上设有障碍,球洞,这两点与捶丸相似。

从明朝绘画《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可见,捶丸场地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全场共有10个窝,窝边插有各种颜色的彩旗。(公有领域)

规则

至于捶丸的打法,《朴通事谚解》记录得颇为写实:“人将木圆球儿打起老高,便落于窝内”,“击起球儿落入窝者胜”,“球行,或腾起,或斜起,或轮转,各随窝所在之宜”,“或立而击,或跪而击,节目甚多”。当时的人们在打球时,站着挥棒将球打起老高,击起的球在空中飞行,或是腾飞,或作弧线滑行,或者像飞轮旋转,最终落入窝儿者,方才为胜。除了站着击球,还有跪着击球,捶丸的姿式有很多种。

《朴通事谚解》记录的打球规则:或几个人,或十多人,分为左、右二组,以竞技胜负。

《朴通事谚解》的捶丸计分规则,“一击入窝则得筹二。一击不入,随球所止,再三击之而入则得筹一。一击而入,则他球不得再击而死。再三击而入,则他球不得三击而死”。即一棒将球打入窝内,可得两筹。如果没打入窝内,就要等到他人打完第一棒,然后再轮到自己在击球停止的地方继续击球,可以有三次击球机会。如果球入窝可算得一筹。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棒将球打入窝内,那么这一轮剩下的其他球手就失去了继续打球的资格。如果是连续三击后才将球打入窝内,那么这一轮剩下的其他球手也失去连续三次击球的资格。

捶丸运动的风行

源于中国的捶丸竞技,随着文化传播,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朝鲜王朝实录》对捶丸传入朝鲜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综述。日本高松冢古坟出土的壁画《仕女捶丸图》壁画就描绘了仕女参加打球的情形。

有学者研究认为,捶丸在中国古代可能西传:忽必烈缔建大元,一统大江南北,加之此前蒙古大军三次西征开通洲际要道之基础,大元帝国成为中国史上版图最大的皇朝。帝国疆域辽阔,雄踞欧亚大陆。欧洲的罗马教士、各国商贾、古罗斯使臣,或通过发达的水路,或安全的驿道,千里迢迢来到元大都。而捶丸运动当时风靡元朝境内,这些入华的外国人,很有可能将捶丸运动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使得捶丸西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