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踏雪飞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7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

在唐诗排行中,王之涣的这首七言绝句《凉州词》高居第三名[1] ,第四名的《登鹳雀楼》是他的五绝作品。出类拔萃的诗作,每一首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白云彩霞自来去,各展气韵风流。《凉州词》在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史教材中都留名,争锋唐代七绝的压卷诗。《唐诗训解》说此诗“句奇,意奇”,此诗的意象与气韵究竟出“奇”在何处?

【白话赏读】
滚滚黄河奔腾,奔到远方上了白云间,
(一望无际莽莽黄沙直上白云间,)
白云间一座孤城盘固在万仞高山间,控制八方戍守边塞。
羌笛呀羌笛,何须哀怨(吹奏)《折杨柳》伤别离呢!
莫望春风,春风年年吹,吹不到玉门关呀!

七绝压卷   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从情到景都开展了奇特的视野与拟人化的叙事手法,神思飞扬,壮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

本诗第一句有两个版本,黄河远隔玉门关有千里之遥,历来各家诠释本诗在“黄河”与“黄沙”之间争执不下。莫管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象,或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气象,都挟着莽莽直上天际的气势,一展沙、河的雄奇豪壮。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象雄奇壮阔。(Shutterstock)

玉门关在河西走廊南北山之间[2],唐《通典‧边防九》记载玉门关,“关右暨于流沙,骚然无聊生”。戍边孤城映带万仞高山,荒莽孤绝,动人心魄。

触景叙情,诗人从广阔无边的大手笔转入细腻深情的拟人法来抒怀。一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说别离曲《折杨柳》涌现戍边将士的离愁别恨,反过来劝慰羌笛(边塞将士、吹奏之人的化身)不要怨离别歌的哀伤幽怨。全诗不说“征人”,一笛代言敛而不露的征戍苦情,风致绝人;托言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潇洒旷放的绝唱千年回响。

《诗法易简路》评本诗:“神韵格力,俱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赞扬本诗的神韵、格调、气势都达到了绝顶极致;借物托言,投射心意的手法非常得体。羌笛吹奏折杨柳歌,春风不来,音有尽而意无穷,给予后人无限想像的空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Shutterstock)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是中原出塞必经关塞,出关后往西域有中道、南道和新道。汉代时,玉门关远置于敦煌西北一带。据中国气候纪录,常年里,敦煌春天(3〜4月)累计的降雨量不足5公厘(0.5公分),而位于关内的西安则为45公厘。春天时,气温虽然转暖了,然而降水偏少、空气干燥的玉门关,却难见郁郁葱葱的盎然景象,难觅柳绿花红的明媚春色。“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对比中原的多姿多彩,玉门关的春天显然干燥荒瘠。

这首《凉州词》[3]是盛唐的《出塞》诗,雄迈出奇,淡化伤别离愁,超然绝壮,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明代王世懋(王世贞之弟)将此诗与王翰《凉州词》共列为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见《艺圃撷余》)

【诗人身影】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在他高祖时迁至绛郡(今山西新绛)。王之涣自幼聪颖,弱冠就能作诗文,“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后来改变原来的游侠志向作为,努力求学攻文,十年后名声远扬,结交许多盛唐名士。

最初他以家族门荫登仕途,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后来遭人诬构,拂衣去官,悠游山水,十五年间足迹踏遍黄河南北。黄河的万千气象,飞越入诗。开元末,他在亲友劝说下补官职文安郡文安县尉,以清白著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卒于任所。

王之涣工于诗文,诗情致畅雅,尤其擅长边塞诗,闻名一时。他与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交游、唱和,名动一时。他们的新诗一出,往往就被当时乐工制成歌曲。唐代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记载了一则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在酒楼(旗亭)适逢梨园伶人乐官聚宴,诗人一时起兴,藉由三人被唱的诗歌谁多,来比较诗名高下,留下“旗亭画壁”的助兴趣谈。

靳能写王之涣的墓志《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赞美王之涣志气昂扬,真个卓越豪迈、谋略远大的奇才。他作从军出塞之诗歌,伤离的情思,诉尽皎皎关山明月之情,征戍的悲壮,流露萧萧易水之寒,得到乐府传唱,广为流行。

玉门关今昔

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古代出塞戍边历史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因而在出塞诗中常现关名。玉门关,关址在时光推移中几度变迁,最早设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后),当时建关在嘉峪关石关峡,作为输入西域玉石的关道而得名。

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玉门关西迁至敦煌西北一带,这是历史上玉门关最西的位置。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4年),玉门关东迁到瓜州(近甘肃酒泉),一直延续到唐代。

盛唐王之涣《凉州词》作于开元年间(八世纪前半),当时河州敦煌道犹能“岁屯田,实边食”(《太平广记‧东城老父传陈鸿撰》)。

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夏占领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失去中原通西域的关卡作用了。玉门关在征戍上发挥汗马功劳,前后写下1100年的历史。

结语

王之涣《凉州词》神思飞扬,壮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作者慷慨倜傥的才气跃然纸上。整首诗的雄奇豪壮的意象与气韵,转化幽怨为旷达的洒脱,与诗人不凡的气度互为映衬,辉映唐诗的天空。

注释:

[1] 唐诗排行指标包括:收入古今选本、受到历代评点、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网路连结等的总合次数。排行榜参见《必读唐诗100大》(王兆鹏等著,台北:联经,2014年版)。

[2]据唐道宣《释迦方志》,“……凉州,东去京师二千里。从凉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西减(*即向东)四百里至瓜州。”

[3]《凉州词》是乐府诗题,描写河西走廊一带风土人情的乐歌,也叫《出塞》《凉州歌》,属于横吹曲辞,本诗中的“羌笛”就是横吹乐器,笛音悠扬,幽微露凄怨。凉州是汉武帝时所置,因此地处西方,常寒凉故称凉州,领十郡。曹魏时分河西为凉州。唐代时凉州管辖地包含河西走廊,属于陇右道,州治在今天的甘肃武威一带,是丝绸之路出塞必经的重镇。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