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老虎机app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见证美国的诞生:殖民地威廉斯堡总督府一览

超越生命:世世代代启发我们的艺术
(JAMES H SMITH撰文/吴约翰编译)
font print 人气: 548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18世纪,总督府(Governor’s Palace)不但是当时维吉尼亚州首府威廉斯堡(Williamsburg)最重要的建筑物,也是许多人认定的美洲殖民地首都。总督府的建造始于1706年。

这张总督府(Governor’s Palace)的鸟瞰图可见前院、侧院和后方传统正式的花园,周围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和树木。总督府的设计采文艺复兴风格,在当时的英格兰和维吉尼亚殖民地相当流行。对称的构图表现在窗户、门和中央塔有序的比例配置。外观鲜少装饰和表面光滑的浅色红砖,让总督府看起来很有阳刚之气。(J.H. Smith/Cartio提供)

总督府具备很多角色。它是总督的官邸,符合他身为英国王室代表的地位。它也是指定的正式招待所,殖民者可在此与殖民政府打好关系。它还是殖民地其它重要建筑的典范,例如,维吉尼亚的大型种植庄园(Plantation house)或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的西利曼学院(Silliman College)。

总督府曾是七位英王任命的总督和两位后殖民时期民选总督派翠克‧亨利(Patrick Henry)和汤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的住所。杰弗逊是最后一任住在威廉斯堡的总督。1780年,他将首府迁至里奇蒙(Richmond,里士满),计划建造一座奠基于新古典主义理想的国会大厦。

1781年9月28日,约克镇围城战役(the Battle of Yorktown)爆发后,总督府就一直充当医院,接待受伤的美国士兵。该年末,总督府遭到祝融焚毁。

150年后的20世纪初,小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家族竭力倡导在原址重建“殖民地威廉斯堡总督府”,分享美国创建时期的故事。于此前提下,根据考古、历史证据和文献等参考资料,总督府开始重建。1930年完工,以“生活博物馆”(重现历史事件博物馆)之姿对外开放。今天的威廉斯堡总督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生活历史博物馆和现实生活城镇,展示出早期美国殖民地威廉斯堡的各种商业活动、艺术、手工艺品,以及自由和民主的传统价值。

总督府导览:从主建物到后花园

入口大厅通常是客人等候总督接见的地方。墙上装饰着火枪、手枪和剑等武器,气势十足,传达出英国王室在殖民地的权威。

入口大厅,通常是客人等候总督接见的地方。墙上装饰着火枪、手枪和剑等武器,气势十足,传达出英国王室在殖民地的权威。(J.H. Smith/Cartio提供)

枪和剑的装饰展示继续延伸至一楼走廊和楼梯上的墙壁。美国胡桃木的墙壁,替室内带进红色色调,而淡色系的松木地板,刚好有缓和的效果。

枪和剑的装饰展示,继续延伸至一楼走廊和楼梯上的墙壁。美国胡桃木的墙壁,替室内带进红色色调,而淡色系的松木地板,刚好有缓和的效果。(J.H. Smith/Cartio提供)

中间大厅(The Middle Room)是讨论重要事务之处。墙上深酒红色的皮革挂饰,以及地上酒红色和蓝色相间的地毯,营造出庄重的氛围。

私人房(Private rooms)不定时会有总督妻子、孩子或家庭教师使用。通常少有装饰细节,顶多只有天花板交接处或壁炉周围简约的线板装饰。

总督的妻子、孩子或家庭教师经常会使用这间私人房间。私人房通常少有装饰细节,顶多只有天花板交接处或壁炉周围简约的线板装饰。(J.H. Smith/Cartio提供)

一楼餐厅安排社交活动和其它商务。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是餐厅的常客。木镶板、檐口线板、壁柱,以及扁平的柱子都漆上中性奶油色。窗帘挑选柔和蓝色调,让触及天花板的大型窗户,多份优雅情怀。壁炉三面方框和壁炉上缘层架,采用细致的藕荷色(蓝加灰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制成。角落的内嵌式层板餐柜展示餐厅所需物品。

一楼餐厅安排社交活动和其它商务。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是餐厅的常客。木镶板、檐口线板、壁柱,以及扁平的柱子都漆上中性奶油色。窗帘挑选柔和蓝色调,让触及天花板的大型窗户,多份优雅情怀。壁炉三面方框和壁炉上缘层架,采用细致的藕荷色(蓝加灰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制成。角落的内嵌式层板餐柜展示餐厅所需物品。(J.H. Smith/Cartio提供)

此外,1750年所增建的宴会厅(The ballroom)和宵夜室(the supper room)成为总督府的招待处。音乐家演奏钢琴和大键琴(harpsichord)替聚会带来欢乐。宴会厅内的“暖炉器”让室内保持温暖。整体色调的灵感来自英国王室。穿过巴洛克风格、有三角楣饰的房门后是宵夜室。

这张照片是宴会厅,1750年和宵夜室(the supper room)(位于门后方)一起增建完成,作为总督府的招待处。音乐家演奏钢琴和大键琴(harpsichord)替聚会带来欢乐。右边的“暖炉器”让室内保持温暖。整体色调的灵感来自英国王室。穿过巴洛克风格、有三角楣饰的门后,即为宵夜室。(J.H. Smith/Cartio提供)

夜幕低垂,总督府的接待会持续进行着,此时通往宵夜室的门会打开,这里是英国人用来吃宵夜之处。宵夜室沐浴在明亮绿色色系的空间里,房门上方还装饰着东方宝塔曲线的三角楣饰,增添些中国风元素。

由于总督府的屋檐非常陡峭,因此在屋顶加装栏杆和扶手,避免造访游客发生危险。另外,靠近屋檐下方处可见一排对称小窗户。北方立面精致的门廊和三角楣饰的增建,衔接主建物到花园,展现出1750年总督府的王者气质。

总督府的屋檐非常陡峭,屋顶有加装栏杆和扶手,避免造访游客发生危险。另外,靠近屋檐下方处可见一排对称小窗户。北方立面精致的门廊和三角楣饰的增建,衔接主建物到花园,展现出1750年总督府的王者气质。(J.H. Smith/Cartio提供)

位于主建物屋顶的穹顶塔楼,赋予总督府特别意义,在当时也是一种流行设计,主要让光线可深入房屋中心。单楼层拉长延伸至花园的建物,即是1750年增建的宴会厅和点心室。花园布置整齐,而除了总督府正门的主要街道以外,到处都是绿意盎然。

位于主建物屋顶的穹顶塔楼,赋予总督府特别意义,在当时也是一种流行设计,它让光线可深入房屋中心。单楼层拉长延伸至花园的建物,即是1750年增建的宴会厅和宵夜室。花园布置整齐,而除了总督府通往主要街道(照片左上角)以外,到处都是绿意盎然。(J.H. Smith/Cartio提供)

花园格局传统正式,花圃线条对称均匀。中央花圃两侧有五至七英尺高的松树,以固定的间隔排列在花园里,营造出空间深度。相同规律延续至后方的栅栏柱,柱顶有翁形装饰。

花园格局传统正式,花圃线条对称均匀。中央花圃两侧有五至七英尺高的松树,以固定的间隔排列在花园里,营造出空间深度。相同规律延续至后方的栅栏柱,柱顶有翁形装饰。(J.H. Smith/Cartio提供)

花园最后方有“花园迷宫”,是住在总督府期间的大人小孩,享受户外活动之处。

“花园迷宫”在花园最后方,是住在总督府期间的大人小孩,享受户外活动之处。(J.H. Smith/Cartio提供)

原文:The Governor’s Palace at Colonial Williamsburg: Witness to the Birth of America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