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 乐 透 开奖直播

楚一丁:电影院里看民主

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活招牌,作者以电影院的运作模式诠释美式民主的基本程序。图为2020年10月8日,人们走过纽约市一电影院。(Angela Weiss / AFP)
font print 人气: 5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大纪元2022年01月28日讯】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活招牌,美国人每年花在看电影上的钱超过百亿。本文试以电影院的运作模式,诠释美式民主的基本程序。

民主有两个前提:法制和民权,两者是矛盾的双方,而民主则是这两者矛盾互动的结果及解决程序。比如说:您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如果因为言论有自由,您就要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时候大声讲话,您就给自己给他人惹麻烦了。这就是民权所带来的问题:大家都有权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于是电影院就要订规章制度:放映期间不许说话——这就是法制。法制越严(规章越多),权利就越少;反之规章越少,权利就越多。所以法制和民权两者是矛盾的双方。

然而问题来了,有些人明知有规章制度也不照办,怎么办?于是电影院就请来了保安执法人员,这些人就是电影院的行政机构(政府)了。这世上本来是大伙儿安居乐业过日子看电影的地方,可是人群里总有矛盾,矛盾一来,需要个仲裁和执法的机构,于是地球上就多出来了个不得不要的东西——政府。但有了保安执法人员之后,又有新问题了:如果电影院老板是个自恋狂,这下有了保镖手握武装,马上就强悍起来了。放映期间不许别人讲话,自己却要发表演讲而且滔滔不绝;或者只允许拥护自己的张三讲,只鼓励为自己做宣传的李四说,却不允许所有其他的人讲话。又怎么办?政府本来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但政府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防止政府滥用公权力,如何制衡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

民主就是一个平衡个人权利、他人权利和政府权力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公共程序。或者说,是用一人一票的平等程序去解决民权与法制之间矛盾的程序。

美国的民主是一个共和体制的民主。共和就是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的和约——宪法。一人一票的过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才能有效,超过这个范围之外的东西,就不能用一人一票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说:以美丽温柔而远近闻名的富家小姐林妹妹不知咋地就和又老又穷又丑的光棍汉王麻子堕入了爱河,一个非她不娶,一个除他不嫁。偏偏所有其他的人都看这两人的感情不顺眼,这两人根本不用做什么,只要走在一块儿就能犯了众怒。这个时候,能否来个投票,以多数人举手反对的方式否决王林二人的结合呢?当然不行。因为宪法里没给任何人投票否决他人婚姻的权利。这就是共和体制下宪法的作用。

被法定的才属于民权

这里还有一个基本概念:民权(civil rights)——公民权利,指的是被《宪法》所承认的法定权利,或者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那一部分人权。民权与人权是有区别的。比如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由于文化的原因,一些西方国家妇女所能享有的权利在这些国家里的妇女就享受不到,需要去争取。无论是已经法定的还是需要争取的都可以说是人权(human rights),但只有被法定的才属于民权。

说到民权,杰佛逊在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时候写了三大权利: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杰佛逊的三大权利在我们的电影院里就是:去电影院的权利、选择看哪部电影的权利和选择买多贵的票的权利。

杰佛逊在起草《美国独立宣言》时写了三大权利: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图为位于华盛顿特区杰佛逊纪念堂内的杰佛逊雕像。(Karen Bleier / AFP)

然而问题又来了:如果一个电影院开在了城市里一个治安很糟糕的地区,不守规则(违法)的人很多,怎么办?电影院就只好多请保安人员来维持秩序,于是电影院(政府)的机构就越来越大。而臃肿的机构需要更多的钱来支撑,于是乎羊毛出在羊身上,票价(政府税收)就越来越高,最后导致恶性循环:政府无限扩张,个人的自由空间则被极度压缩。这就是公众道德对法律多少和政府大小的影响。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造成政府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多重的,比如健保、环保、教育、福利等,并不仅限于道德方面的原因。这里之所以将道德的原因拿出来单讲,是因为我们话题的侧重点是围绕着文化。

在民主的电影院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的程序本身除了保证公平之外,程序本身并无法解决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美式的民主程序中,民众选票对权力的道德制衡是来自于程序之外的文化之中的、是由民众内心的信仰所决定的。如果没有这种程序之外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存在,即使是民选的政府也免不了问题重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前总统里根曾说过:政府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s,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人们在谈论民主的时候,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但是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绝对的金钱同样导致绝对的腐败。当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或教堂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交场所的时候,政府就会越来越大。或者说:当信仰管不住人心的时候,人心就只能靠法律来管,法律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琐碎。对于美国人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而大部分文化层面的价值是从教堂和家里的餐桌上学到的。

当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政府就会越来越大。图为2021 年5 月6 日纽约上西区圣约翰大教堂主楼。(Timothy A. Clary / AFP)

对于一个和谐的美国来说,民主的政治体制和对神的信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连书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龙的传人究竟做了些什么,何以被神在上个世纪弃若敝屣?俯视大峡谷中的千沟万壑,回首百多年来的历史风云,我在这盘古的血脉中叩问他在天的英灵:神那眷顾的目光,还会再次关注那块神州的热土吗?
  • 花木兰在美国是一个妇幼皆知的人物,她在美国的知名程度绝对不下于她在中国。究其原因虽然离不开1998年迪士尼卡通大片《木兰》的影响。但若论起为什么在成千上万的中国历史故事中,好莱坞的大导和制片们何以独独对花木兰情有独钟,就离不开更深层次的文化探讨,而不能简简单单地从商业角度去解释。
  • 台湾的民主之路──“中山之路”与中国一党专政的“中共之路”,两者背道而驰、互不相容。一条延续传统,通向和平;另一条毁灭传统,走向战争。岁月流转,在现今浩浩荡荡的世界民主潮流面前,谁将顺之者昌?谁又将逆之者亡呢?
  • 中共的所谓改革开放搞了四十多年了,中国社会的变化有目共睹。如果要人们回答中国是变富了还是变穷了这个问题,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之所以答案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因为衡量贫富的标准不一样。如果把立足点放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用当时衡量贫富的标准来看今天的中国社会,答案会是什么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