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500彩票网退市官网-500彩票网退市开户-500彩票网退市注册

【虎年话虎】虎威吉祥 驱邪避瘟

文/宋宝蓝
在古代祭祀时,人们使用的礼器有不少青铜器或玉器制成虎形,绘制虎纹。图为春秋时期虎形玉珮。(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中华民俗中,虎的纹饰和形象成为纳福驱邪、镇宅禳灾、祈愿吉祥的象征。比如过年时,长辈会让孩子穿上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希望孩子不受邪祟侵扰,平安健康地长大。或在大门贴上虎图,用以驱邪,镇守家宅。除此之外,我们来看看,威猛的老虎还有哪些意象吧。

礼器通神 虎象神威

在古老的天文概念中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象。汉画星宿图中,西方星宿以一只张口翘尾的猛虎为主,排列群星。白虎主西方,属金,被称为战神,主掌地上的杀伐之事,有着惩恶扬善的神力。历代占卜择吉或排兵布阵,“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华人耳熟能详。

在古代祭祀时,人们使用的礼器有不少青铜器或玉器制成虎形,绘制虎纹。比如虎卣、青铜虎鸟兽纹觥,龙虎纹青铜尊等。玉器中有立体圆雕玉虎,虎形玉片等。西方星宿是白虎星座,主地上的兵征、杀伐之事,“发兵瑞玉,为虎文”(《说文解字‧玉部》)的玉器是玉琥,《周礼》视玉琥是六器之一,“以白琥礼西方”。

上古三代(夏商周三朝),夏朝有龙旗虎历,商朝的出土文物有龙虎尊,周代则有龙虎节,比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龙虎同时并举。

汉朝应劭著作的《风俗通义‧祀典》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画虎与门,鬼不敢入”。老虎是百兽之王,能吞噬妖邪鬼魅,所以古人过节时,会在家门贴上虎图,画上老虎,以虎之神威镇守家宅,驱逐邪祟。

虎将虎帅

虎是威武勇猛之兽。在世人心目中,老虎以其不可撼动的威勇形象,历代被视为勇猛或权威的象征,被广泛运用在军中。

春秋时,齐国管仲著作《管子‧形势解》,其中说道:“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虎豹是威猛之兽,商朝周朝之时,就以“老虎”命名军队。《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率领大军行至盟津,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戎军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虎贲”代指勇士。

古人称呼勇士为虎贲、虎将、虎夫等,一些军营还被称为虎贲营。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西晋时仍沿用汉制,光禄勋下统武贲中郎将。武官的戎服称为“虎服”;武将的营幕称为“虎帐”;古代调兵的信物,其中就有“虎符”。到了明朝时还将一种形体短粗的火炮称为“虎蹲炮”等等。

宋度宗时,出现了龙飞榜。兴化陈文龙大魁天下,高中状元。胡跃龙则是省元,是宋朝礼部试进士第一名。巧的是,当时的范文虎是殿帅,是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而孙虎臣则是步帅。于是有人就出了对子,云:
“龙飞策士状元龙省元龙。
虎帐得人殿帅虎步帅虎。”

佛门僧侣 伏虎传奇

既然老虎威猛无比,震慑百兽,那么能驾驭老虎的人,也必然非同寻常,非仙既道,非佛即神。佛家信仰留下的伏虎文化,影响了历代的艺术创作和建筑艺术,不少绘画和名胜古迹描绘了伏虎僧人的事迹。

《太平广记》卷九十七记载了一位异僧,时人称其空如禅师。年轻时,他向往佛门生活,经过一番波折,来到陆浑山,在寺庙中修行。山中多猛兽,然而老虎在他面前丝毫没有虎王的架子,对僧人非常温驯,没有凶暴的迹象。有时,空如禅师在山中偶然遇见野猪与老虎搏斗,他挥挥手杖驱赶它们:“施主,你们不须互打。”老虎和野猪便会知趣地散开。人们敬重禅师,没有人敢轻慢待他。

北魏时期,有一次僧稠法师在王屋山见到了两只老虎,正在吼叫争斗,企图以声势压住对方。僧稠径直走上前,将锡杖插在两虎中间。面对这位慈悲为怀的僧人,那两只老虎似乎感到羞愧,遂即低下头各自散开了。

西晋时期,天竺僧人耆域入华,在襄阳渡江时,船夫见他是个和尚,衣衫褴褛,就没让他搭船。等到船至彼岸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耆域已经渡江了。而且还有二只老虎走在前面,像是为耆域导路一样。老虎收起耳朵,垂下尾巴,很是温顺。耆域像是抚摸宠物一般,摸摸老虎的头,老虎就离开了。两岸的人们看着人虎相随的奇特画面,都跟着耆域而行。

天师驭虎 摄邪归正

在道家信仰文化中,张天师驭虎,为百姓驱逐邪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18记载,汉朝天师张道陵修道炼丹时,经常有青龙白虎围绕着丹鼎。他修成后,有一年西城房陵一带出现白虎神,但嗜好饮人血,当地的百姓为了活命,每年必杀一人祭祀白虎。张天师怜悯百姓,于是召来白虎神,以神力教戒它,摄邪归正,为百姓解除了魔难。

自宋朝以降,每逢端午,用艾草编成老虎,称为艾虎。家家户户悬挂张天师驭虎像,以禳灾辟邪。宋朝谚语说:“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避他方。”又说:“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谚语描绘了张天师为百姓驱逐妖邪,保护百姓平安。

参考资料:
《太平广记》卷97
《齐东野语》卷17
《高僧传》卷9
《续高僧传‧僧稠传》卷16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18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