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张天师系列

敬神内省改过 张天师不用药就消除瘟疫

文/李翼云
清 任熊绘,蔡照初刻《列仙酒牌》-张道陵(张天师)。(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2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西晋葛洪写了一本《神仙传》,记载了一百多位神仙的故事。他的弟子滕升好奇地问:“您老是说,人可以修成神仙,长生不死,但是,古代真的有得道成仙的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葛洪说,早在秦朝的时候,大夫阮仓所记载的仙人就有数百多人,汉朝刘向写的《列仙传》也记载了七十一人。因为正史多排斥神言神迹,葛洪特意记下这些历朝历代修炼得道的仙人故事,让后世“知真识远之士”开启眼界,其中包括道教祖师张陵的故事。

五十岁学道  变年轻还能隐形分身

传说中的张天师能镇妖驱邪、神通广大,他红脸绿眼、眉须浓密、龙行虎步的形象,十分威武,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天师本人原来是个饱学经典的儒者。

张天师本名张陵(或称张道陵),字辅汉,个性严明正直,喜爱读书,年少时即被选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就学。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无所不知,成为当代的硕儒。

东汉平帝永平二年,张陵即官拜巴郡江州令,当时他年方二十六岁。张陵虽身在官场,心中却早有修炼之志。当时政局混乱,几番官场浮沉后,他选择退隐,回到家乡耕田,一面收些学生教书过活。五十岁人生半百时,他感于时光流逝,叹息道:“学这些经籍也不能延长年寿、超脱生死啊!”于是决定修道。

清 任熊绘,蔡照初刻《列仙酒牌》-张道陵(张天师)。(公有领域)

因他根基匪浅,修道不久即能够隐形分身,容貌也越来越年轻。他听说蜀人单纯朴实,与道相合,易于引导,于是进入四川鹤鸣山隐居,致力更精深的修炼。他一心勇猛精进,十年之后就修成道果。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西元一四二年),老子从天降临,传授其真经,命为天师,创立了“天师道”。

教人对神诚心悔过  瘟疫消失

张陵修道有成,能够为人祛病,百姓都感于他的恩德,奉他为师,他在蜀地共有好几万户的弟子。张陵为众多的弟子订立制度,分区设“祭酒”,主管各区的事务。

他经常带着众人开路架桥,修木锄草,清理垃圾,实修行善,奉献无私。张陵不喜欢用强制的方式教导众人,总是启发人们的廉耻之心,希望人们从心里真正改变思想与行为。

东汉末年,瘟疫几乎连年不断,染疫而亡的人不计其数。很多人来寻道,也是听闻张陵能为人治病的奇闻。张陵神通高深,但他替人治病的方法,看起来却好似平淡无奇。

张陵让染疫的人,把自己一生所犯的错误一条条回忆清楚,亲笔记下来写在纸上,然后扔到水中,同时向神明发誓,不再做那些不好的事,如果再犯错就终结自己的生命。人们按照此法去做,诚心诚意悔改自己的过错,果然大家的病都好了,瘟疫消失了。

图为明 陈槐《天师图》局部。(公有领域)

自此,众人更加敬重神明,重德向善。大家只要犯了过错,就在静室中思过,祈求神明,诚心悔改。每个人都成为了更好的人,从此生活一片祥和。

东汉末年乱世 数万人奔蜀中学道

张天师看来平淡无奇的方法,为什么能治愈疾疫?在古代,人们认为“疫”是一种“邪乱之气”。东汉著名经学家何休说:“民疾疫也,邪乱之气所生。”当在上位者施政有过失,或人心道德沉沦时,就会招来邪乱之气,导致灾疫。所以,古代一旦发生大瘟疫,君王、各级官员大多会反省自己治理政务:是否不敬神明?是否亲小人而远贤臣?是否杀戮暴敛而让苍生受苦?

古人说“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举头三尺有神灵”。当人真心忏悔的时候,宇宙间的神灵是能够看得见的。心生善念,虔诚悔改,上天就会驱走邪气,在人类可探测的这个空间表现,就是瘟疫突然不见了,病好了。

张陵年届一百二十三岁,最终在四川云台峰升仙而去。他将道法传承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给儿子张鲁。

张鲁传习祖父的道法,一样教人诚信不欺,有病自首自己的过错,不能杀生,春夏禁止饮酒。如果违反群体订下的法规,会给三次机会,超过三次才予以处罚。

三十年中,有高达数万人奔赴巴蜀汉中求道,天师道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创造了一个安和乐利的桃花源,蔚为当代的奇迹。

(据 《神仙传》《云笈七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八》《太平广记》《三国志‧张鲁传》)

──转自《明慧之窗》,内容略有删改。

点阅【天师道-张天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来的使者,他与三国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汉代“建安三神医”。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秘诀是一个字!葫芦里面怎么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未解之谜》
  • 望儿山也称百望山,此山为太行山脉至华北平原最东端,主峰的海拔虽仅有210米但视野极为开阔,对北京城周边的景致可一览无遗。此地树林茂盛、环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见遍山枫红,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为之心旷神怡。关于此山的文字纪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长安夜话》,其内容说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
  • 杨五郎又继续说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讨伐盗贼,护卫寺院与信众外,不再过问战阵之事,其实六弟先前早已多次来信,还派孟良与焦赞要请我下山,我都婉拒了,况且我这山上只有区区数百武僧,要如何对抗辽国五万大军呢?
  • 杨五郎延德是杨家将士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军布阵的能力在众兄弟中最为突出,所以出战时父亲杨业都让他担任副帅职位。传说他于金沙滩战后于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但仍组织武僧团护卫百姓抗击辽军,朝廷因此封他为大德禅师,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领兵抗辽的过程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曲折连绵的故事.......
  • 当时北宋与辽国的边境长达千里,除了这三关之地以外几乎是平原无险可守,所以必须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据点,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于外族的侵犯,据今人统计在这些地方与杨六郎有关的地名多达数十个,杨延昭在这些地方也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英雄故事。
  • “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仙风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学识和道行高深,“精识高道,深达摄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摄生之道,相传他活到141岁,外貌非常年轻,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闳、安期先生之类的神仙。孙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传》中有同样的记载,说秋天时,龙在绛地的郊外出现。史载中第一位“豢龙氏”是董父,是黄帝的后裔。在《九州要纪》中有提到:“董父喜欢龙,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龙,于是他成了豢龙氏祖先。”那么豢龙氏职掌什么工作呢?董父豢龙成功后,据传他与龙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馆,珍藏着一座神异的木质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从中间裂开,里边显现的是观音菩萨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两人说话间来到了一处巍峨雄伟的宫殿前,祖师说:“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会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会汇聚此地,你与我屏息远离瞻仰,我会把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号告诉你,虽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归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诉你,好让你知道容易对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