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别名的故事

嫦娥奔月。(桃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938
【字号】    
   标签: tags: , ,

千年的历史悠久如长歌,中秋的故事就如歌中动听的音符。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今天人们仍旧不断谱写着这首看似没有终章的乐谱。既然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么我们不妨抚今追昔,从中秋节的几个别名中探求这个节日起源的故事。

一、月夕

“花朝月夕”这个充满诗意的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时光。可是在古代,这个词指的是黄历的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这两天。月夕为什么被用来称呼中秋节这一天呢?其实,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成书的《礼记》。所谓“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春分这一天要祭祀太阳,秋分这一天则要祭祀月亮。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而帝王的首要任务就是顺应天时,引导百姓耕种劳作。百姓的生存要仰赖四时的风调雨顺,日月的运转也与四时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古代帝王要治理天下,就不能忘记祈求日月之神的护佑。

最初的祭月节是在秋分这一天,后来经过朝代变迁,各朝的历法也逐渐融合,秋分日的祭礼就变成在中秋这一天举行。于是中秋节也有了月夕这个美丽的名字。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八月“琼台玩月”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八月“琼台玩月”。(公有领域)

二、拜月节

唐诗有云:“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在古代,人们有时把月亮称呼为“太阴”。 太阴之神,被认为是女子的保护神。天真烂漫的少女们在月光下祭拜月神,曾是古代的中秋节最独特的风景之一。她们会在供桌上铺陈各色糕饼、果品,然后在月光下焚香祝祷,诚心跪拜,祈求月神的护佑。中秋拜月盛行于盛唐,但是在盛唐之前,女子拜月已经非常普遍,所以有“无盐女拜月”、“貂蝉拜月”这样的故事流传。

在一些地方,中秋节也被称为女儿节,这与女子拜月的习俗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民间男子是不能参加女子拜月的仪式的。因为阴阳有别,男子拜月非但不会得到护佑,还可能招来一整年的晦气。

三、玩月节

中秋这一天,正式成为宴饮、游玩、欢庆的节日,是从宋朝开始的。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载,宋朝的中秋节开放宵禁,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游玩、嬉戏。中秋之夜,形状各异的花灯映照得街市如同白昼,街头巷尾的商铺小贩忙碌非常,酒楼里供应着最肥满的秋蟹和香气沁人的桂花酒,儿童们围绕着货郎争相观看稀奇的玩意儿,还有千万盏水灯顺着河面飘流,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

月饼。(苏玉芬/大纪元)

宋朝时的中国十分富庶,各种货物和食品都很丰富。月饼一词也始见于南宋书籍的记载。苏轼亦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人们喜爱天上的圆月,却不能摘下来把玩,于是把酥饼做成圆月的形状,拿在手里,吃一口,甜入心脾、喜上眉梢。

四、团圆节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句词因为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而变得脍炙人口。唐宋以来,文人在中秋节里写下了无数的诗词,用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盼望能够月圆人团圆。因此中秋节也逐渐发展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别名:团圆节。团圆节的内涵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天,天上的明月由亏转盈,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要放下繁忙的事务,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

清 十二月月令轴之八月(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在中秋节这一天,如果远方的游子不能回归久违的故乡,那么也许连天上的明月,都会为人感到遗憾呢!如果您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为家人们带去温暖的祝福!

***

在中秋佳节,为你的家人朋友们送上一份温暖的心意!

神韵作品:视频馈赠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