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为何桑梓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呢?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171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华文化中讲“根”源,对养育的土地和家乡人有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能力也以回馈故里“造福桑梓”为荣。那么,为何以“桑梓”代表故乡呢?

看看“梓”这个字,它是一种树,想必是一种在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有的树,所以它才能象征乡土,联系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情记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到《说文解字》解释“梓”:楸也;“楸”:梓也。也就是说“梓”就是“楸”,“楸”就是“梓”。《陆玑‧草木疏》说“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细分梓是楸的一种。

楸这种树是高大挺直的美木,高可达15米以上,木材质地非常优良,容易加工做成家具,而且树相挺拔优美,赏心悦目。夏天时,树开出美丽的花儿,秋天一到,树叶敏觉秋气,成了立秋时迎节气的装饰品。

唐宋时剪楸叶作饰品迎秋的风尚很盛行。“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楸》)《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的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和儿童,都用它大大的叶子剪成花样戴在身上。因此可知,楸(梓),是在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有的树。

古人常在家宅四周种植梓树,同时常伴随着种植桑树,成了代代传家宝。因为梓和桑对生活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树木,把它们栽种在宅园中,可以提供生活所需的材料。桑树结桑葚,是营养丰富的浆果;种子上的腊脂,可以点灯;桑叶可用来养蚕取丝,织造衣物,《孟子‧尽心上》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梓木高大,材质细致耐潮湿,可以建造车船和各种生活木器,可以拿来盖房屋,《埤雅》说“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屋室有此木,则余材皆不震”(《康熙字典》)。桑梓这两种树非常实用,满足人们很多基本的生活所需。

桑梓都是父辈就种植了,留给下一代享用成果,“桑梓,父之所树”(《康熙字典》),因此桑和梓也代指父亲,也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桑梓和乡梓、梓里同义,《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说:“故乡曰梓里。”所以说“造福桑梓”,就指回馈故乡、回馈乡里,广而扩之,就有了造福社会的内涵。

《诗经‧小雅‧小弁》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就说看到桑梓好像看到种树的父亲,萌生出恭敬的心意和态度。古人有至孝感应天地其家中长出梓树的故事,这人是东汉的应顺。《东观汉记》记载:应顺,字仲华,是东平相。他侍奉后母至孝,精诚感应所至,在厅前的屋顶上生出一棵梓树来,后来把这棵梓树移植到庭院中,一直长得茂茂盛盛,成了大树。《文选‧张衡‧南都赋》说:“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一棵树寄托故人意;一片心长怀乡梓情。乡之梓,凝结家乡的情感、文化的记忆;乡之梓,联系着大地的华夏父子[1],神州的中华儿女,一代连一代,走过悠远的岁月。秋天一来,乡梓的颜色更转为浓烈了。

注释:[1]《尚书‧大传》云:“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