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 线上博彩全攻略

明朝姜宝恶多善少 后来因何被视为乡贤?

文/杜若
因为一个奇梦,姜宝兑现与神明的约定,从而命运得到了改变。 (孙明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79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大臣姜宝曾经割让千亩良田赡养宗族,深得百姓敬仰,并视为他是“乡贤”。不过,早年的姜宝可是恶多善小。因为一个奇梦,他兑现与神明的约定,从而命运得到了改变。

姜宝,字廷善,年少时,有一天在书房看书。因为困顿,就小憩一下。结果朦胧中,忽然出现了二名差吏,将他摄到了地府。那里有一位王者,戴着高冠,穿着大礼服。再看四周的侍卫,森然站立,一派威严的气象。

地府王者审问姜宝在世时的所作所为,但是姜宝答不上来。旁边的一位官吏回答,说:“这个人恶多善少,应该罚他转生为异类。”至于说姜宝做了哪些恶事,或许,他累世积下的恶业太多;亦或,今生邪念隐晦太深,外界不得而知。因文集中没有记载,也就不得而知。

官吏刚说罢,就有阴差取出一张牛皮,要披在姜宝的身上。然而,披了三次,都没能给他披上。王者觉得很奇怪。另一位官吏回应说:“这个人只是听过金刚经题,并没有做过其它善行。”

姜宝在下面,苦苦地哀求王者,承诺如果能够返回阳间,他一定会终身持斋诵经,改过迁善。王者见他真心悔过醒悟,于是答应放他还阳。

因为这个奇异的梦,姜宝醒来后,真的发心改过,兑现与神明的约定。从此洗心革面,终其一生持斋诵经。他一心顶礼佛门。每当遇到机会,他就为人讲述他领悟到的经书含义,并且终生没有懈怠。

他考上进士,被授予编修一职时,因不阿附奸臣严嵩,遭到排挤,外放为四川提学佥事。后来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向朝廷建议停止以捐钱粮取得官职,恢复“积分法”以造就有才之人,并且下令公侯伯等贵族子弟及举人都要入国子监就学。隆庆三年(1569年),姜宝再次受到排挤,被罢免了官职,他因此回家闲居了十五年。

期间,他曾割让千亩良田来赡养宗族,深得百姓敬仰,并视他为“乡贤”。明神宗时期,姜宝官至礼部尚书。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兼教育部长。

无论是为官或在家,他持之以恒诵经修己,一直到晚年。万历癸巳年(1593年)七月,那一年他八十高寿。一天,他忽然告诉宗族众亲说:“明天上午我就要去世了。”

生离死别,对于每个人都很难割舍,家族也肃穆以待。到了第二天,人们听到一阵天乐声,空气中还弥漫着奇特的香气。姜宝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当人虔心地礼敬神佛,有着向善的心愿,又能持之以恒,不改初衷,神佛会在冥冥中施善于人,或增其寿,或为其禳灾。在中国古代,留下大量的相关故事。比如,唐朝陈国窦夫人豆卢氏、唐时王陀、孙明、白仁晢、窦德玄、明朝邓少峰等,人神感应之事,在《太平广记》中留下诸多记载。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姜宝的可贵在于他从堕落中产生了敬畏之心,终其一生束心修己不敢懈怠。能如此持之以恒,也是他的过人之处。或许也因此到了晚年,他能提前预知离世日期,感得神明降乐相迎。

事据《明史》卷二百三十、《金刚经持验纪》卷下@*#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