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的故事 什么是斋戒?

文/宋宝蓝
春秋 双凤纹出廓系璧。(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62
【字号】    
   标签: tags: ,

蔺相如奉璧使秦,为何请秦王先斋戒五日?众将出逃,萧何月下追回韩信,为什么萧何劝谏刘邦先斋戒,再拜韩信为大将?王业巡视地方,必先沐浴斋戒,他对上天祝祷了什么心愿?究竟什么是斋戒?又有着怎样的说法?且看笔者撷取文集意趣,和大家分享。

说起斋戒,古人举行祭祀之前,或举行某项重要活动时,要进行斋戒。《礼记·祭义》说:“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大意是说,斋戒时要审视平日的一思一念,以澄澈心神,净涤思虑,目的是以纯洁的心与神明沟通。所以古人说:“洗心曰斋,防患曰戒也。”

在中国古代,对于朝政得失利弊,有需要改善之处,百官要向天子直言进谏。由于兹事体大,天子聆听前,需要先斋戒,然后再接受百官规谏。

每到年终,天子考核评定百官政绩。百官也要先斋戒,然后听候天子的考核评语。然后再举行养老宴,举行蜡祭,慰劳辛苦的民夫。到了这时,这一年才算过完,这一年的事情才算结束。

除了祭祀时的斋戒,在中国古代,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委以某人重任,也需要斋戒,以示尊敬。

蔺相如奉璧使秦 请秦王斋戒修敬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派人给赵王送来书信,打算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国群臣商议后,担心奉璧予秦,恐怕得不到城池;若不奉璧予秦,可能遭到秦国的攻打。所以此事难有定论,一时悬而不决。于是,在宦官缪贤的推荐下,赵惠文王派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发现秦王只在一般的章台上接见他,礼节十分傲慢;秦王得到美玉后,传给姬妾观看,以此来戏弄他。所以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以城换璧,于是借言玉璧有瑕,及时取回了和氏璧,并退到柱子旁。他怒发冲冠,对秦王说了一番话。

他说,本来赵国群臣商议,秦国不会以城换璧。但他认为,“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秦国是大国呢!所以赵王为了两国的友好,斋戒了五天,派我奉璧出使秦国,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赵王送璧斋戒五日,蔺相如也请秦王斋戒五日,并在王廷设下国宴,邀请天下九宾,他才敢献上和氏璧。秦昭襄王揣测,如果强行夺取,蔺相如会抱着和氏璧去撞柱子,那美玉就要碎了。于是,秦王许诺斋戒五日。蔺相如看出了秦国没有以城换玉的诚意,于是派人走小路,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韩信拜将 萧何请刘邦先斋戒

楚汉争霸时,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汉王刘邦,但刘邦并没有重用韩信。后来,韩信与萧何谈过几次。萧何感叹韩信很有将才。当刘邦到了南郑时,很多将领都离他而去,韩信认为自己不被刘邦重用,于是也离开了。萧何接获消息,也没向刘邦打声招呼,赶紧连夜快马追回了韩信。

人们以为萧何也跑了,于是禀报刘邦。刘邦非常愤怒。然而,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劈头盖脸骂了他一通:“你跑什么?”萧何答道,他没逃跑,只是追回了逃跑的人。刘邦听说他追回的是韩信,竟又骂道:“军官逃跑的有几十人,你都不去追;却只追韩信,你在撒谎。”萧何认为,那些逃跑的军官很容易得到,但像韩信可是“国士无双”,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才。他劝谏刘邦,若想称霸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帮他实现这个伟大宏图,所以郑重地向他推荐韩信。

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刘邦只想让韩信做个将军。萧何说:“让他做将军,韩信不会留下来。”就这样,刘邦才想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为了表达对韩信的尊敬,萧何再向刘邦进言:“大王素来轻慢无礼。现在任命一位大将,如同招呼一个小儿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一定要拜他为大将军,最好选个日子先斋戒,建造土台,办置聘礼,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来办,才行。”刘邦答应了。

诸将听说汉王要拜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可以任命为大将。然而等到正式授官时,才发现原来汉王拜的是韩信,全军都感到震惊。

和氏璧是赵国国宝,赵王让蔺相如使秦奉璧,斋戒了五日,以示对秦国的尊敬。萧何劝谏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也要先斋戒,以示对韩信的敬重。在中国古代,也有官吏为了不辜负百姓,出巡前沐浴斋戒,向上天祝祷呢!

虔心斋戒 不负民心

东汉时期,有一位刺史名叫王业,字子香。汉和帝时,他担任荆州刺史。每次,他外出巡行前,都要沐浴斋戒,然后向天地祈祷:“请启迪我愚昧的心灵,不要让我做出辜负百姓的事情。”他任荆州刺史七年,大力推行惠民仁政,他为官清正廉洁,所辖之地沐浴着一片仁风,境内没有盗贼和残暴之人,连山里都没有豺狼等凶猛的野兽。

后来,他在湘江去世。人们看到,有两只白虎低着头、拖着尾巴,卧在他的旁边宿卫。人们安葬了王业,那二只白虎越过州境就不见了。于是,百姓一起为他和老虎竖起一通墓碑,称之为“湘江白虎墓”。

参考资料:
《礼记·祭义》
《庄子·人间世》
《史记》卷81
《汉书》卷34
《搜神记》卷11@*#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