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端午五月五日为何被称为“恶月恶日”?

作者:容乃加
五月五日为何称“恶月恶日”?(陈仲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413
【字号】    
   标签: tags: , ,

黄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也称“重午”,这个节日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然而,民俗中却有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之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先秦到汉代,就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我们看到汉魏遗书董勋《皇览逸礼》说:“五月俗称恶月”。那时的民俗有“持斋放生”的作法,就说那时候的人以斋戒净心,慈悲对待生命的方法来度过恶月。

汉朝《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引自《事物纪原·卷八》)从这个古代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古人担心恶月恶日的恶事,包括瘟疫、阴界生灵等等这些事。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何这些人们厌恶、害怕的事情会和五月五日紧系在一起呢?其中真有道理吗?

古代民谣传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虫。所以说,五月称“恶月”,这和燠热天气有极大关联。

清代厉荃的《事物异名录》记载:“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或也可能是同一日。这一天中午时分太阳处于最高位置,在天之中,阳光最猛最烈。天气炎热极度潮湿之下,蚊蝇蛇蝎等等百毒齐出,大肆活动,细菌病毒也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来五月就有“恶月”或“百毒月”之称。

古人除毒的作法也不少,例如,在此日采集各种药草以除毒气,从周代就传下来,五月蓄兰沐浴,净身驱除毒害的作法(《大戴礼记 ·夏小正》),后代称“浴兰汤”,采用的兰是蒲兰,菖蒲属的植物,带有杀菌的功能。《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菖蒲的根性强壮,天生至阳耐阴寒,且含有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伏阴毒。

南北朝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荆楚地方之人,在五月五日赶在日出前采百草制药,还有,采艾草悬挂在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将长得像人形的艾草视为至宝。(《荆楚岁时记 》)也有将艾草扎成虎形,或用丝绸绫缎剪出小虎形,再黏上艾草戴在身上,保护人不病瘟。《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别看嫩嫩小小一艾草,它性极热能升阳气,杀菌功能很强。艾叶切碎放入香囊配挂身上可以驱虫保健,干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痒。

汉朝时流行取用朱绳、五色柳和桃印作为门户装饰,具有禳毒功效(《续汉礼仪志》),后世以“天中午瑞”辟“五毒”的作法也很常见了。“天中五瑞”是指艾草、菖蒲、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五种植物。

端午这一天也是阳气至盛至极的一天,过后在天地的阴阳循环中,一阴复生,阴气开始滋长。《说文》说:“(黄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明五月五日过后阴长阳衰的现象。仲夏五月之卦是姤卦,卦象是一阴承五阳,表示阴气归来。端午之后,阴气萌作,这就说明了“五月五日以五彩丝(也叫“续命缕”)系臂,辟鬼”的缘由。

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来看,端午这个重午日的干支都是午,阳火双至,也称“纯阳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时,双阳加天火,走到阳气最高点,火热至极,阳刚至极。人们抓住阳气极致的端午这一天,善用各种智慧来驱毒辟阴。《抱朴子》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辟各种兵灾,可见辟兵祸兵灾之道也是这番道理,

五月五日称“恶月恶日”有其多面的意义,其实此日也正是以阳制阴的制高点,窥其堂奥,有道不尽的精彩。@*#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