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的瑰宝:王室专属的西敏寺

西敏寺
西敏寺(又称圣彼得协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的建筑风格主要以哥德式为主,由亨利三世于1245所建。它是英国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筑之一。(photo.eccles/Shutterstock.com)
font print 人气: 304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1年05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遇综合报导)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在英国历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这里是王室成员接受加冕的地方,也是许多先驱和著名人物的长眠之所,比如无名战士墓是纪念那些在战争中失去性命的先人,还有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温斯顿·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艾蜜莉·勃朗特(the Brontë sisters)、珍·奥斯汀(Jane Austen)和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等多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纪念碑。

此外,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牛顿(Sir Isaac Newton)、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也都埋葬在这里,名人不胜凡举。这里也是英王威廉一世于1066年统治英国以降,往后每一位英国君王加冕的场所。

西敏寺
西敏寺的中殿有着许多著名男士和女士的墓和纪念碑。(Uwe Aranas/Shutterstock.com)

这间大教堂最早建于公元960年,原为本笃会的修道院,后来在1065年由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将其重建。本笃会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强调脱离俗世的隐修活动。西敏寺一直到1539年都属于本笃会修道院,因此在建筑设计上也保有修道院特有的空间,除了做礼拜和宗教仪式的地方,还有供修士和修女工作与居住的空间,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元。现今西敏寺的建筑风格主要以哥德式为主,由亨利三世于1245所建,是英国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筑之一。

哥德式建筑风格兴起于欧洲的中世纪中期,源自于法国,是由古罗马建筑发展而来的。说到哥德式建筑,或许最先想到的就是巴黎圣母院;有着高耸的尖塔和两侧伸出墙外的飞扶壁,入口立面是非常繁复的尖拱门,内部则有色彩斑斓的彩绘玻璃和高挑的肋状拱顶,并且在很多支撑结构上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装饰。

西敏寺
西敏寺中庭令人惊艳的肋架券拱顶。(Liudmila Kotvitckaia/Shutterstock.com)

英王威廉一世又被称为“征服者威廉”,他从法国诺曼第来到英国并成为英格兰国王后,也将许多法国和欧洲文化带入了当地,其中包括哥德式建筑。哥德建筑在英国盛行的时间相当长久,甚至在18至20世纪间还出现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成就了英国许多教堂和大学建筑的经典形象。

如今,西敏寺的入口是伦敦最著名的地景之一。放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三座大尖拱门和悬挂上方的圆形玫瑰花窗。仔细一瞧,您会注意到顶端的四座尖塔和他们之间相连的飞扶壁。您或许会纳闷,为何立面上的石材颜色略有差异呢?因为教堂选用的这种砂岩会不断地风化,加上煤炭的烟熏作用,因此自19世纪至20世纪后期陆续翻修后便留下了深浅不同的颜色。

西敏寺
伦敦西敏寺的主入口。(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再仔细观察,您会发现入口立面重要的柱子和尖塔上都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像是中央尖拱门上方丰富的人物雕像。最顶层是耶稣,周围环绕着天使,中间一层坐着的人物是圣徒们,底层一排正在行进的队伍则是各种职业的代表,像是音乐、绘画、法律、历史,以及建造教堂的君主等。

西敏寺
西敏寺北侧入口。(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西敏寺
西敏寺北侧入口的尖拱门边框有着精美的浅浮雕。(Hadrian/Shutterstock.com)

在西侧入口的尖拱门上,则为纪念10位20世纪殉道者的雕像,包括在纳粹主义、共产主义和宗教偏见下的受难者。

西敏寺
西敏寺西侧入口上的雕刻纪念着10位20世纪的殉道者,包括在纳粹主义、共产主义和宗教偏见下的受难者。(上排,由左至右)马希连·国柏神父(St. Maximilian Kolbe)、梅思默拉(Manche Masemola)、鲁温(Janani Luwum)、俄罗斯大公夫人伊莉莎白(Grand Duchess Elizabeth of Russia)、马丁·路德·金恩(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奥斯卡·罗梅罗(St. Óscar Romero)、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埃丝特·约翰(Esther John)、露西安·塔皮迪(Lucian Tapiedi)和王志明。(ArTono/Shutterstock.com)

在西敏寺的东南侧有一间延伸出来的圆型空间,叫作教士会礼堂(Chapter House)。这种礼堂空间是修道院建筑的特色之一,在英国的教堂中相当常见,因为当地许多教堂的前身都是修道院。这里是教士们会面的空间,他们经常在此读经或听讲,因此这个空间通常也会有许多精美的装饰。

西敏寺的教士会礼堂约建成于13世纪英王亨利三世期间,距今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八角形的圆厅,有着挑高60英尺(约18公尺)的哥德式石造拱顶,四周边缘有一层层的座椅位置。在过去,修道院院长和多达80位本笃会修士会在这里围着圈坐着,是他们一起祷告、学习、讨论当日工作和院长决定惩处的地方。此外,教士会礼堂也是1257年国王的大咨议会举行地点,也是现今英国国会的前身。

西敏寺
西敏寺的教士会礼堂(Chapter House)内挑高60英尺的八角形圆厅建于13世纪。在过去,修道院院长和多达80位本笃会修士会在这里围着圈坐着,是他们一起祷告、学习的地方。(Anton_Ivanov/Shutterstock.com)

教士会礼堂墙上描绘《启示录》和《最后的审判》等圣经故事的壁画绘制于14世纪。四周的柱子之间也有许多雕刻装饰,像是连接西敏寺一侧的尖拱门上有着一个天使环绕着耶稣的浮雕,非常精巧细致。而上方的彩绘玻璃,则描述着国王和王后的荣耀。在连接礼堂走廊的墙上也有许多壁画,像是《圣母领报》描述着圣母玛利亚和大天使加百利等的故事。这座走廊的地板是全英国最精美的中世纪磁砖铺面之一。

西敏寺
教士会礼堂的尖拱门上有着一个天使环绕着耶稣的浮雕,非常精巧细致。上方的彩绘玻璃则描述着国王和王后的荣耀。(Bill Perry/Shutterstock.com)

亨利七世圣母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位在西敏寺东翼延伸出来的空间,这座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礼拜堂花了十年的时间建造,最后完工于1516年,约为亨利七世驾崩后的六年。这座礼拜堂是15位英国国王和王后的长眠之所,包含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乔治二世等。

西敏寺
精美的亨利七世圣母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位在西敏寺的东翼,共花了十年的时间建造,最后完工于1516年,约为亨利七世驾崩后六年。(Andrei Nekrassov/Shutterstock.com)

亨利七世在这座圣母堂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其最著名的莫过于中世纪的扇形拱顶天花板。扇形拱顶是哥德式拱顶的一种变化型,在英国发展到极致。这种拱顶的所有肋柱都以同样的间距向天花板旋转排开,形成像扇子一样的纹路,这些扇状排开的肋条在屋顶相交,拼凑出更为丰富的几何图样。这座圣母堂的四面也都是高挑宽大的彩绘玻璃,在其之下则有95座圣徒的雕像围绕着礼拜堂。

西敏寺内的亨利七世圣母堂内部的中世纪扇形拱顶天花板。这座礼拜堂是15位国王和王后的长眠之所。(Shutterstock)

西敏寺内会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像是每天都会有唱诗班活动。不过有趣的是,该教堂却独立于英国教会的管辖范围之内。它既不是大教堂,也不是教区教堂。它直接对英国君主负责,因此也被称为“王室专属”的,至少在156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是这么认为的。◇

西敏寺
合唱团空间,合唱团演唱是西敏寺每日的唱诗班活动之一。(Gautier22/Shutterstock.com)

部分摘自英文《大纪元时报》A British Treasure: Westminster Abbey

责任编辑:茉莉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