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网上购买-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华文化300问】

中华文化有“血月”之说吗 有教人避难之法吗?

作者:容乃加
血月不祥是迷信吗?中国历代史书中将血月视为祸殃的征兆。( ROBERTO SCHMI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501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5月26日是2021年中最大满月之日,月球正好到达近地点,天空中将出现比平时大14%、亮度增加30%的“超级月亮”,同时还将伴有“血月”,将成为“超级血月”的天文奇观。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都可以看到月亮“带食(蚀)而出”,此外,环绕太平洋的地区都可以看到这次的“超级血月”,新西兰可以看到月全食的整个过程。

“血月”是月全食时的一种天文奇景。当满月之日发生月全食,此际的月球完全被地球阴影遮挡,而太阳光谱中的红色光可以穿透地球大气层,经过折射的红光照映在月球上,让满月看起来呈现暗红色,就是一般说的“血月”。2021年5月26日将发生月全食,月球刚好经过近地点,这个“血月”就比平常的大,也就成了所谓的“超级血月”了。

“血月”是纯自然现象吗? 中华文化有“血月”之说吗?

中华文化的确早有“血月”之说,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

在历代史书《天文志》中都有月变的观察,也多有“血月”的记载。还有专门“月占”著作,像是唐朝李淳风的《乙巳占》和西汉的易学大师京房的《周易妖占》都有“血月”的记载。

《周易妖占》将月变赤色的血月视为不祥的灾难征兆,尤其是兵祸和旱灾:“月变色……赤为争与兵”、“赤气覆月,如血光,大旱,人民饥千里”。

李淳风《乙巳占》的第二卷是“月占”,看月象以占卜国事天下事,他说“月若变色,将有灾殃”、“赤为争与兵”,就是说月变为赤色时要起争权的兵祸。《乙巳占》又说“月犯蚀参,贵臣诛,赤地千里,其国大饥,人民相食。”指出当月食参星,又出现赤色,赤地千里时,国内将出现大饥荒,严重到人民相食的地步。这些看法和京房的《周易妖占》是一致的。

中国历朝历代史书中也都将血月(月赤)视为祸殃的征兆。比如:

《后汉书·五行六》:“事天不谨,则日月赤。”指出:对天神不敬,行事违反天道,则日月变赤色。

《魏书·一百五》:“天日月星变,编年总繋魏及南朝祸咎。”指出:在南北朝的历史中,日、月、星的变异,联系着灾祸罪咎的事端。

《隋书·志第十六·天文下》“天气未降,地气上升,……若于夜则月赤,将旱且风。”指出:阴阳不调,阴气犯阳,在夜间表现出月赤,那么就会有旱灾和风灾。

《宋书·志第五·天文五》:“月变色,为殃;青,饥;赤,兵、旱……。”指出:月变色将有灾殃,变为赤色时,是举兵争战的征兆,而且有旱灾。

试问:这些史书中记载的血月(月赤)的祸殃征兆难道是“迷信”吗?

中国历代都讲究天人之间的对应理则,所以在史书中都有天文志专卷(仅《辽史》没有天文志),观察记录天文现象与异象,作为天子施政的依据。从内容来看,中华历代的史书之《天文志》,是一部巨大的实证考察科学记录,并且以领先世界千年的天文观测科技为基础(点入参见:中国古代独步天下的天文科技成就),代代相继推求,以正天道。

中国上古早有《周髀算经》,是天文数学的专书。史官观测天象运行与日月星变对应人间的变化,归结出施政的理则依归,并可用以推测未来的历史发展。这些天文志的记录历代相承,从中可以看到天文现象周而复始的规律,和天文异象带来的警讯征兆,屡屡得到应证。

举例来说,《南齐书·志第四·天文上》记载血月和兵变:“永泰元年(公元 498年 )四月癸亥,月蚀(月食),色赤如血。三日而大司马王敬则举兵。”永泰元年是南齐明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四月出现血月,三天后大司马作乱举兵,五个月内,齐明帝薨。

该书还有一则记载:“永元元年八月己未,月蚀尽,色皆赤。是夜,始安王遥光伏诛。”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八月出现血月,始安王萧遥光举兵被诛。两年后,东昏侯被另一个举兵的臣下杀死了。

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1949出现“血月”,中国这块神州大陆发生巨变,苏联扶植的中共红朝窃夺了中国,血洗神州大陆,直至今日。

面对“血月”灾殃  传统文化有教人避难之法吗?

中华文化讲天人合一,这在天文现象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西汉经学家刘向以为:日、月蚀及星逆行,都不是太平的常态,自从周朝衰亡以来,世间人事多乱,道德水准降低了,因而天文现象对应发生变异的现象(见《史记三家注》)。

个人遇到“血月”这种天象异象,怎么办?太史公在《史记》中留下智慧之言劝世:“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就说要避免不祥的灾难,“修德”是最好的办法,至于说寻求补救办法或是作法驱邪以求平安等,是属于末流的做法。

“天象昭垂,千古如一”,当前全球病毒危机四伏,正是道德败象毕露招来的。真正的平安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哪──回归传统道德文化,培养浩然正气。信否?一正就能压百邪!@*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