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美足为何称金莲?“三寸金莲”何由来?

作者:容乃加
三寸金莲博物馆展出的三寸金莲鞋。(李怡欣/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5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旧时妇女缠足的小脚雅称“三寸金莲”。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鞋袜》中说到:“名最小之足者,则曰三寸金莲。”

明代文学家周宪王朱有燉的词《鹧鸪天赋绣鞋》就以“三寸金莲”的映像描写女子绣鞋:“花簇香钩浅浣尘,轻风微露石榴裙。金莲自是悭三寸,难载盈盈一段春。”“金莲自是悭三寸,难载盈盈一段春”映衬了妇女的小脚。在清人的小说作品中,“三寸金莲”很常见,例如《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那三寸金莲,要跑起来怕到不了十里,就把你累倒了!”

那么以“金莲”称美足,又是从何而起呢?这金莲花又和女子之足有怎样的联系呢?

据《南史·齐本纪下·废帝东昏侯》传记载,南齐废帝东昏侯曾令人凿金子制成莲花贴在地面上,又令宠妃潘妃在金莲上行走。他在旁边看着潘妃款步莲花上,称道此乃“步步生莲花”。后来“金莲”就被用来称赞美人步态之美。唐朝名诗人李商隐的《南朝》一诗对此故事留下了记载:“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以诗刺荒淫覆国,垂千秋之炯戒。

金莲也用来指女子的纤足,故事发生在南唐李后主朝中。元末明初的历史学家陶宗仪《辍耕录·缠足》有详细引述[1] ,说李后主令纤丽善舞的窅娘用丝帛绕脚,把脚缠成新月形,就在六尺高的金莲花上回旋起舞。金莲上装饰着流光溢彩的缨络珠宝和彩带,丽人宛如凌云而飘,姿态曼妙,“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纤弓”形容缠过的小脚,其脚背拱起,形状有如纤弓。

宋代开始,妇女缠足的记载多起来了,陶宗仪说到,“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可见宋朝元丰以后,缠足“流行”起来,不为者反倒被嘲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那么妇人缠足(也称裹足),最早的历史起于何时呢?是否比五代更早呢?

明代钱希言《戏瑕》书中则提到缠足于古代就曾有,“读《汉杂事秘辛》,而方知汉世已有”,而且,可能历史更早于汉代,“余见一书,称缠足始于帝辛时,妲己狐妖,故缠其足,以避宫人也。”钱希言在书中并没有提到自己看的书名为何,若如书中所记,那缠足的“元祖”就是“狐妖妲己”了。妲己为了避宫人耳目,故而缠了自己的脚,以免狐脚外露。

到了清朝,曾经有明文禁止缠脚裹足的。《清稗类钞·礼制类》“禁女子裹足”记载清太宗、顺治和康熙帝之朝都曾明令禁止,“崇德戊寅(清太宗三年)七月,奉谕旨,有效他国裹足者,重治其罪。顺治乙酉(顺治二年),禁裹足。康熙甲辰(康熙二年),又禁裹足。”康熙三年重申,元年之后出生之女禁止缠脚裹足,违者重罚。然而康熙六年,礼部上书请免禁止,查立法太严,或恐牵连无辜。清朝自此弛禁裹足,民间依旧是我行我素,有裹足的,有不裹足的约各居半数。

文后,来说一则清初大才子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的有关三寸金莲的故事。话说杭州有一名赵员外到苏州买妾,看到一名姓李的女子,容貌虽好,但是没有裹足。赵员外就以三寸金莲小脚穿的“弓鞋”出题,想要戏弄嘲笑她一番。李女很有思想见地,也有文才,听得对方出题即刻提笔直书:

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亦双趺。
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

李女说“观音大士亦双趺”,高度陡现,对比之下,物色“三寸金莲”的赵员外成了“人间贱丈夫”,反被嘲笑了。赵员外学得腐臭的观念,把女子的纤弓小脚看得比人格还重要;此回苏州行意外得了李女的《弓鞋》诗,是让他感觉自取其辱呢?还是得到醍醐灌顶的醒悟呢?

注释
[1] 陶宗仪《辍耕录·缠足》:“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为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