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义 北宋姚家子孙历三百余年为先人守墓

文/周晓辉
那时,从姚栖筠以来,姚家已经历经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示意图。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0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百善孝为先。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简言之,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在古人看来,孝道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赡养父母并让他们身心都感到愉快;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三年中不食鱼肉、不穿锦衣、不住华屋;比如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赌博不好酒,不贪财,不好勇斗狠,从而不让父母担心、着急等等。

关于“孝”道的故事,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很多,其中以“二十四孝”最为出名。不过,很多人大概并不知道,唐至北宋时期有一个以“孝义”闻名的村庄,庄子里的人为先人守墓,历经三百余年。

这个村庄位于河中府河东县永乐镇,唐时的永乐县,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庄子面朝黄河,背靠雷首山、中条山,所处地方幽远僻静。唐安史之乱时,很多士人为躲避灾祸来到此地定居,并形成了一些村庄。

在这些村庄中,有一个名叫姚孝子庄。为何叫这个名字呢?原来孝子名叫姚栖筠,姚栖筠的父亲和伯父一家避乱到此,他们一家以务农为生。后朝廷征兵,每户都要出一人服兵役。本来,年长者应该先服兵役,但栖筠的父亲对他的哥哥说:“兄长还没有子嗣,弟弟却已有子,还是我代兄长去吧。”

不久后,姚栖筠的父亲战死沙场,当时栖筠只有六岁。其后,栖筠的母亲改嫁,栖筠由他的大伯母抚养。大伯母死后,姚栖筠将其安葬。后来,他又找道士将父亲的魂魄招回,也妥善安葬。安葬长辈后,他在墓地旁修建了一个庐舍,终其一生守孝在此。

《画山水.册.卧居山林》
安葬长辈后,姚栖筠在墓地旁修建了一个庐舍,终其一生守孝在此。图为无名氏《画山水.册.卧居山林》(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当时的河东县令苏辙深受感动,用自己的俸禄购地开阡陌给姚家,并刻石赞扬姚栖筠。河中尹瑊也向朝廷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厚赐,表彰了姚栖筠一家,将其所在乡命名为“孝悌、节义、敬爱”之地。

姚栖筠生的儿子叫姚岳,姚岳生子姚君儒,君儒生子姚师正。从姚岳到姚师正四代都居住在墓旁的庐舍里。笫五世孙叫姚厚、第六世孙叫姚雅、第七世孙叫姚文、第八世孙叫姚敬真、第九世孙叫姚直、第十世孙叫姚宗明。

直至唐亡宋朝建立,姚家的孝义之风都不曾改变。宋朝仁宗庆历年间,有大臣就姚氏十世同居一事上奏朝廷,宋仁宗下诏表彰姚家。

从庆历以后又五十多年,又经三代,即姚家第十一世孙姚用和、第十二世孙姚士明、第十三世孙姚德,其大家庭始终团结友爱、孝顺和睦。哲宗时,其所在县的县令上奏请求史官将姚家的事迹记录下来。

宋徽宗政和年间,大儒邵雍之子邵伯温曾路过姚家,并前往拜访。他看见姚家全家列在庭院中,按长幼有序进入大堂,侍立应对有礼,而且在问到他们的家世时,都所知甚为详细。此时,从姚栖筠以来,姚家已经历经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邵伯温慨然叹息。

村里其他人还告诉邵伯温,姚家历代都推举尊敬长辈、为人公平者主持家务,子弟各任以事,还派一人专门守墓,住在墓旁的庐舍中。

村里其他人还告诉邵伯温,姚家历代都推举尊敬长辈、为人公平者主持家务,子弟各任以事,还派一人专门守墓,住在墓旁的庐舍中。图为明 唐寅《画山水》局部。(公有领域)

姚家早晚在大堂中共同就餐,男子妇人分别有序坐下,小孩子则席地而坐,一起吃放在木槽中的食物。饭罢,就把厨房门锁上,不再烧火做饭,也不再吃东西。他们饮食非常有规律。

邵伯温还看到姚家墓地林木蔚然,洒扫种艺的人都十分恭敬小心。据他了解,姚家有田十顷,但仅可以满足衣食所需。然而,迄今三百多年,姚家守其家法没有一个离开的,即便遭逢唐末五代之乱,全家也都守坟不去。宋神宗熙宁间,陕右出现荒年,姚家举族上百口人前往唐、邓之地寻找活路。等到后来情况好转,全族人返回村庄时,没有一个人不回来的。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童贯任陕西宣抚,他下令以每户家业、田地亩数等摊派征购粮食的数量,姚家无力提供上缴的粮食,举家日夜哭泣,不得不打算离开此地。邵伯温听说后,十分不忍,遂通过向上申诉,免征了姚家的粮食。后来,姚家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被掳,不知所踪。

姚氏家族三百多年历经二十世,守护先人的坟墓,只为“孝义”二字,怎不让人叹服!@*#

参考资料:《邵氏见闻录》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