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人用一片竹叶送还乡 书生了悟入山求道

文/周晓辉
老翁让寺院中的童子到阶前去折一片竹叶,然后做成一叶扁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758
【字号】    
   标签: tags: , ,

唐朝江南有个叫陈季卿的读书人,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曾立志考不中进士就不回家,因为一直没考取,所以就一年年滞留在京城,算起来离家已经十年。由于从家中带来的钱财业已用光,只能靠帮人抄写勉强维持生计。

人生的不如意和精神上的孤独,促使陈季卿常常去青龙寺拜访一位僧人,与之交流以稍解苦闷。一天,他去拜访时,恰逢僧人出门,他便到暖阁中休息,等待僧人回来。暖阁中,早已有一位来自终南山的老翁坐在炭火旁等候僧人。老翁见陈季卿进来,便请他到炭火旁坐下,暖暖身子。

坐了很久,僧人都没有回来。老翁就对季卿说:“太阳已经偏西了,你大概饿了吧?”季卿有些不好意思地回道:“确实是饿了,但主人不在,又能怎么办呢?”

老翁便于手肘后解下一个小口袋,拿出一寸见方的药丸,用其煎了一杯茶,然后递给季卿说:“喝了它就可以解除饥饿的。”季卿喝完,顿觉全身畅适,饥寒之苦也无影无踪。

老翁便于手肘后解下一个小口袋,拿出一寸见方的药丸,用其煎了一杯茶。示意图。(Fotolia)

暖阁的东壁上有一幅《寰瀛图》,图上有各地的地名,无事可做的陈季卿便在图上寻找回江南的路,进而长叹:“能从渭水泛舟到黄河,到洛阳一游,再到淮河畅游,渡过长江,回到老家,也就不必为没有功成名就而还家感到后悔了。”显然,他是想家了。老翁笑着说:“这有何难!”

说罢,老翁让寺院中的童子到阶前去折一片竹叶,然后做成一叶扁舟,放置在图中的渭水之上,并对陈季卿说:“公子只需专心盯着此舟,你的心愿就能达成。但回家后,千万不可久留。”

陈季卿遂全神贯注地盯着小舟,良久,忽觉渭水起了波浪,一叶扁舟也渐渐变大,如席子大的船帆张开,自己在恍恍惚惚中好像登上了船。小舟沿渭河而下,进入黄河。行了一段,他将小舟系在禅窟兰若寺庙下,然后进入寺庙,并在南边的一个柱子上题了一首诗:“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

第二天,他乘小舟又来到了潼关,登岸后在潼关关门东面的普通院门上又题了一首诗,诗云:“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

上述两首风格沉郁感伤的诗作,抒发了陈季卿因功业无成、空怀抱负的烦闷苦愁之情,令人心恻。

此后,从陕西向东行,沿途所走路线皆如其前愿。走了十几天,陈季卿回到了老家,他的妻子兄弟都在门前迎接他。当晚,他在书斋中题写了另一首诗《江亭晚望》,诗中写道:“立向江亭满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川上莫逢诸钓叟,浦边难得旧沙鸥。不缘齿发未迟暮,吟对远山堪白头。”诗作传递的情感与前两首一脉相承。

晚上,陈季卿对妻子说:“我试期临近,不能久留,需要马上登舟回去了。”临别之际,他赠予妻子一首诗:“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又赠给自己的几个兄弟一首诗:“谋身非不早,其奈命来迟。旧友皆霄汉,此身犹路歧。北风微雪后,晚景有云时。惆怅清江上,区区趁试期。”

泛舟游江
小舟沿渭河而下,进入黄河。示意图,图为《无名氏画山水册.泛舟游江》。(公有领域)

诗作传递的离别伤感之情让他的妻子、兄弟十分难过。他们望着陈季卿登舟远去、逐渐消失的背景,在江边放声大哭,认为他似已非人。

很快,乘着一叶小舟,悠悠荡荡,陈季卿沿原路回到了渭水之滨。上岸后,他租了一匹马,前往青龙寺。来到寺院,宛然见老翁依然坐在那里。季卿上前致谢道:“归则归矣,莫非是做梦?”老翁笑着说:“是不是做梦,六十天之后你就知道了。”

此时,天色已晚,僧人依旧没有回来,老翁遂告辞而去,陈季卿也折返。

过了两个月,陈季卿的妻子带着金银和布帛从江南老家前来看他,问其缘由,说是感觉他厌世,所以特意来此看看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妻子还告诉他:“你某月某日回家,那天傍晚在西斋作了诗,并留了两首离别诗。”陈季卿这才知道他回家不是做梦,他遇到的老翁应是一位得道高人。

第二年春天,陈季卿落榜返家,经过禅窟兰若寺和潼关东门时,看到了自己的两首题诗,笔墨尚新。

又过了一年,陈季卿高中,但他已无心仕途,而是前往终南山,因为那位用道术送他还乡的老翁就居住在终南山。大概他已了悟了人生无常,因此决心走上修道之路,解脱世间的烦恼。@*#

参考资料:《慕异记》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来的使者,他与三国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汉代“建安三神医”。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秘诀是一个字!葫芦里面怎么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未解之谜》
  • 望儿山也称百望山,此山为太行山脉至华北平原最东端,主峰的海拔虽仅有210米但视野极为开阔,对北京城周边的景致可一览无遗。此地树林茂盛、环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见遍山枫红,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为之心旷神怡。关于此山的文字纪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长安夜话》,其内容说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
  • 杨五郎又继续说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讨伐盗贼,护卫寺院与信众外,不再过问战阵之事,其实六弟先前早已多次来信,还派孟良与焦赞要请我下山,我都婉拒了,况且我这山上只有区区数百武僧,要如何对抗辽国五万大军呢?
  • 杨五郎延德是杨家将士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军布阵的能力在众兄弟中最为突出,所以出战时父亲杨业都让他担任副帅职位。传说他于金沙滩战后于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但仍组织武僧团护卫百姓抗击辽军,朝廷因此封他为大德禅师,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领兵抗辽的过程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曲折连绵的故事.......
  • 当时北宋与辽国的边境长达千里,除了这三关之地以外几乎是平原无险可守,所以必须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据点,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于外族的侵犯,据今人统计在这些地方与杨六郎有关的地名多达数十个,杨延昭在这些地方也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英雄故事。
  • “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仙风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学识和道行高深,“精识高道,深达摄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摄生之道,相传他活到141岁,外貌非常年轻,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闳、安期先生之类的神仙。孙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传》中有同样的记载,说秋天时,龙在绛地的郊外出现。史载中第一位“豢龙氏”是董父,是黄帝的后裔。在《九州要纪》中有提到:“董父喜欢龙,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龙,于是他成了豢龙氏祖先。”那么豢龙氏职掌什么工作呢?董父豢龙成功后,据传他与龙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馆,珍藏着一座神异的木质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从中间裂开,里边显现的是观音菩萨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两人说话间来到了一处巍峨雄伟的宫殿前,祖师说:“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会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会汇聚此地,你与我屏息远离瞻仰,我会把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号告诉你,虽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归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诉你,好让你知道容易对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