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后庭花”为什么是亡国之音的代称?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45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商女犹唱后庭花”是为千古绝唱之一,让人联想“后庭花”为亡国之音的代称。为什么它是亡国曲呢?要从《后庭花》产生的背景——十里秦淮、石头城都说起。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支流,大部分河段流经南京市境内,在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之后在西水关外又合流,向北经过石头城,在三汊河汇入长江。内秦淮长9.6华里,因而被称为“十里秦淮”,是秦淮河风情的精华所在,也是南京的风致之一:

十里秦淮胜,偏能悦客游。
家家凭水槛,处处上兰舟。

箫鼓时相应,壶觞夜不休。
绝怜城郭里,弭棹得临流。

上面这首《夏日泛舟秦淮》( 明·卢龙云)以家家水槛、处处兰舟、箫鼓壶觞不夜城描述了“十里秦淮”的水色风景和欢闹情致。唐代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河时,幽幽荡荡的后庭花曲调伴歌声,随风送入他耳中。一诗《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悠悠秦淮的历史长河中反射一朵凋萎的亡国花影,千古长叹。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城内的繁华蜿蜒秦淮河两岸;南京则是中国南方的京城,东吴、六朝和明朝都曾建都于此。它的历史上溯战国时代,楚威王灭了越国之后在此建立了“金陵”邑。三国时代东吴孙权在金陵旧基上建设“石头城”作为称雄的霸基。当时石头城位在清凉山丘上,西部峭壁险踞成了天然屏障,是控制秦淮河入长江的要塞。到了南北朝时代,石头城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京都、历史舞台,兵家必争之地。

“后庭花”的典故就出于南朝时代的陈朝(公元557年—589年)亡国之君——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原曲出自于他之手。陈后主陈叔宝在位七年(公元582年—589年),他通文学音律却耽于酒乐,不思朝政,刑罚酷滥,牢狱常满。他又纵欲淫乐,宠幸贵妃张丽华等嫔妃,还有跟从的美貌丽服巧态妇女千余人。

据《南史》记载,张贵妃非常聪慧,容色端丽有神采,顾盼之间,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她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光可鉴人,映窗姿影飘若神仙。她善于察言观色,投后主之所好,又工于巫术,假鬼道迷惑后主。后主怠于政事之时,就倚靠软垫中,让张贵妃坐在膝上共决朝政。张贵妃聪明擅耍心术,成了后主得力的内外助手,又进谮言击退大臣,牝鸡乱政,满朝安排外戚,收受贿赂,赏罚无常,混乱了朝政纲纪。

陈后主有了“助手”更是荒废朝政,歌逐色,在光昭殿前起建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等三大宝阁,阁高数十丈,房室数十间,都选用上好沉檀香木来装设窗牖、壁带、悬楣、栏槛,并装饰上金玉珠翠。这些楼阁外施珠帘,内设宝床宝帐,阁里充满稀世的瑰丽宝物,近古未有。阁楼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遍植奇树和花药。每当微风徐来,拂过三座宝阁,带起阵阵香气吹拂达数里远。

陈后主自居临春阁,宠妃张贵妃丽华居结绮阁,另外龚、孔二贵嫔则居望仙阁,其间有小道相连通。定时还有其他受宠的嫔妃来游。后主不时在阁里和宾客、贵妃游宴,并令诸贵人、女学士和陪伴游乐的狎客[1] 共赋新诗,互相赠答。他特爱艳丽的诗词,每一得之就谱上曲调,作出新声。新歌曲作成时,选出具有姿色的宫女千百人来习唱,且分部轮流唱,歌声连缀不歇,乐而不绝,大抵都是赞美他的张贵妃、孔贵嫔容色的靡靡之音。其中就有《玉树后庭花》,有辞句映曲名:“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2]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3] ,辞意轻荡,乐音哀伤。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发兵伐陈,前方军情传到了石头城时,陈后主并不以为意,他凭借石头城控长江天险的绝佳位置,毫不把杨坚军队的进击放在眼里,只顾纵酒宴乐,仍然和宠妃张丽华等玩乐不辍。他仗恃着石头城的巩固历史,奢言“王气在此……来者必自败”(《南史‧陈本纪下第十》)。陈后主为何敢仗恃此地的“王气”而自我麻醉呢?《金陵图经》对南京的“王气(帝气)”有一段历史记述:“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沿革》引《金陵图经》)

虽然据有“王气”之地,但是本人不修为甚至反其道而行,上天的庇荫也要离他而去,福气也随之告终。连续几个月,陈后主一直收到敌兵来攻的情报,但他还不清醒。不仅如此,当陈国出兵迎战时,他还为宠妃张丽华作《玉树后庭花》,仍然贪欢不醒。不久就到了公元589年1月20日这一天,这是陈国覆灭的日子,隋军攻克陈国石头城,张贵妃随后主俱入井中躲藏。隋军出城后,晋王杨广命部下把张贵妃斩于青溪中桥,陈朝也覆灭了。

后世因而以《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为亡国之音的代名。“狎客沦亡丽华死”,“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注释
[1] 《陈书.卷二七.江总传》:“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
[2]  出自宋人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卷四十七。
[3] 见《隋书五行志》。

主要参考书:《南史‧陈书》、《隋书》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