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油】一代宗师(下):永恒的拿破仑

一代宗师大卫所画的《拿破仑加冕》。(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1年02月12日讯】西方艺术史,听我说故事!大家好,欢迎来到大话西油!

终于,法兰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之后,迎来了伟大的拿破仑!我们的大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接上文:【大话西油】一代宗师:雅克‧路易‧大卫(上)

马伦哥战役 拿破仑的成名作!

拿破仑至今都是西方,乃至人类战争史上最军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一生大小打了六十多仗,亲自指挥的战役除了滑铁卢,只有两次败绩。而且,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奇招迭出。自出世以来,那真是名动欧洲,威风赫赫。

正好,我们借着画作来介绍两场拿破仑的经典战役。一个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这也是让他一战成名,威震欧洲的一场著名战役──马伦哥战役(Bataille de Marengo)!

另一场经典战役,史称“奥斯特里茨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是西方战争史上最精彩的一场大战!待会细讲!

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幅画,我相信你一定见过,也一定被画中人物的气势震撼过!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正式上台成为法国的第一执政。刚刚执掌权柄的拿破仑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危机,此时,由奥地利牵头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此刻正重兵集结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边境上。而法国国内由于大革命带来的内乱和动荡,经济严重不景气。而在与第一次反法同盟的交战中,法国惨败,导致法国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整个军队士气低落,将无战意,兵无斗志!

这一次,对方在边境上集结了将近十万重兵,自己这边的兵力完全处于弱势。拿破仑对着地图认真研究过之后,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他要抄近路,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极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在敌人的面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才有希望破解危机!

拿破仑经过研究之后决定从一个叫做圣伯纳德的隘口翻过山去,山那边就是意大利了。于是,1800年5月,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出现了一队步履蹒跚的法国军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身材瘦弱但目光坚毅敏锐的年轻将军。

山顶的朔风如刀子般割着他们的脸庞,不断落下的大片大片的雪花,让他们本就蹒跚的步伐更加艰难。就这样,整个队伍在经过七天日夜兼程的跋涉之后,终于,他们看见了天边的一抹绿色!终于,他们翻过了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

奇袭大获成功之后,拿破仑马上与被困在热那亚多时的法军汇合,向反法同盟联军主力的集结地杀了过去。在意大利边境一个叫做马伦哥的小镇,势头强劲的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一举大败数倍于己的联军。十几万联军目瞪口呆地看着从天而降的法国人,乖乖地做了俘虏。那一刻,整个欧洲都记住了一个名字:拿破仑‧波拿巴!

记住,这场奇袭名叫:马伦哥战役,拿破仑的成名作!

如果对比而言的话,拿破仑的这一仗,很像唐朝中期名将李愬的那场:雪夜千里袭蔡州!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杰作!

而大卫的这幅画,完全配得上这场精彩的战役!

画中白马和人物构成S型构图,充满跳跃感,极大地增加了画面的动态美。年轻的统帅面庞英俊,目光坚毅,威风凛凛,傲然端坐在马背上。有没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的气概?!他手指向前方,一副胜利在望的姿态。注意,画家把拿破仑的披风做了反方向向前飘动的处理,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更能展现拿破仑必胜的信心。我的士兵们,越过这座阿尔卑斯山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背景处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姿态,以及右下角飘扬着的法国国旗,都衬托着法军在军神指挥下的英勇雄姿。

经此一役,拿破仑威震欧洲,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地位,也为他下一步称帝打下了基础。而大卫,以其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也一跃成了拿破仑的御用宫廷大画师!这俩位旷世奇才的人生,都在各自走向最高峰!

大卫的《拿破仑加冕》

时间来到了1804年,虽然神给人规定了王者治国的人间法理,但是,由于万物都逃不出“成住坏灭”的宇宙法则,所以王权也不可避免地日渐没落。此时的拿破仑,正是希望凭一己之力,对抗天道,重振没落的王权。于是,决定正式称帝!

盛大的加冕典礼在巴黎圣母院举行。这里插一句,法国历代国王都是在离巴黎145公里开外的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登基加冕。这个传统是从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公元498年,法兰西的第一个国王、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了。但是,拿破仑不打算承袭旧制,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法兰西这片土地上的帝王,他认为自己将成就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也就是主要的欧陆国家都将在他的统治之下!于是,他选择了巴黎圣母院。

关于这场盛大的加冕礼,画家做了非常完美生动传神,而又基本准确的演绎。好,咱们先来看画。这幅画是卢浮宫里尺幅第二大的画作。那第一大的呢,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大师委罗内塞的一幅巨制:《加纳的婚礼》。整幅画差不多65平方米大小,65平方米啊,几乎是一间两居室公寓的大小啊!

大卫的《拿破仑加冕》。(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幅画的尺幅只略小于《加纳的婚礼》,大约是6.2米乘9.7米,60平方米!也是卢浮宫中最受追捧的画作之一。

画中一共出现了150个人物,大到圣母院的殿堂,小到人物披风上的绒毛,脑袋上的首饰,每一处都细腻、精致。所以,节目里我就不能一一细讲,我只来讲几处重点。

第一个重点。欧洲国王的加冕礼啊,一般都要得到罗马天主教教宗的认可,他们都要亲自跑到梵蒂冈,在那里接受教宗的加冕。拿破仑称帝,在正统性上而言,也是需要由教宗来加冕才符合道统。但是,拿破仑非但没有去梵蒂冈,反而霸气地把教宗叫到了巴黎!

加冕礼上,教宗庇护七世刚准备起身拿着王冠戴到帝王头上的时候,拿破仑却一把拿过王冠,自己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这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但却很说明问题。拿破仑的江山完全是自己打下来的,不是继承了祖上的基业。

再一个,宗教改革之后,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没落。再加上教廷内部贪婪腐败,完全败坏了对上帝的信仰,仅仅只剩下了一个宗教的空壳子,早已完全起不到教化人心、帮助上帝传播信仰的作用了!

插一句,今天的天主教教廷,大家都知道,堕落得一塌糊涂。高级教士甚至大主教的个人品行操守极为卑劣无耻下流。梵蒂冈甚至已经沦为撒旦的殿堂,教廷已经成了深层政府的爪牙和洗脑工具!实在是可悲!

所以,当拿破仑做出这样惊世骇俗、藐视宗教权威的举动的时候,大家可想而知,对当时欧洲社会的震动会有多大!

在大卫最早的构图里,大师原本打算百分百地如实还原当时的场景,所以他第一稿的草图是这样的。

但是呢,后来估计觉得这样一画,肯定会触怒庞大的宗教势力。于是画家灵机一动改成了帝王已经戴好了王冠,转身为王后约瑟芬加冕的样子。

大卫的这个小心思还是很聪明的。画面表现的这个瞬间也很有意味。象征王权的王冠,已经戴在了君王头上。此刻,他高高举起手中精美的后冠,成了所有人视线的焦点。这个设计既可避免触怒广大的天主教徒,又符合君王的心意。据说,画作完成之后,拿破仑在画前伫立良久。然后,他对大卫说:大卫,我要向你致敬。这可真是个殊荣啊!可见陛下还是非常满意的。

第二点,你想啊,拿破仑这么不把教宗放在眼里,他能满意嘛。自己大老远跑来巴黎,还被如此羞辱,所以当时教王坐在那儿脸色阴沉,内心崩溃!

在大卫原来的初稿上,他的确如实还原了教宗拉着个脸,呆坐当场的样子。但拿破仑看完初稿后,皱了皱眉头说:我好不容易把教宗弄到巴黎来了,总要让他有点用啊!言外之意就是在我的加冕礼上,怎么能有人闹小情绪呢?更何况那人还是教宗宗,他代表的可是整个天主教啊。

大卫一听明白了,于是教宗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还伸出右手做了一个赐福的动作。

第三点,对当天的现场,大卫还做了一些艺术的虚构。比如说,拿破仑的妈妈当天并没有到场,但是画家把她摆在了画面中心很醒目的位置。

再一个,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画家自己怎么能不参与呢!于是,大卫就很自觉地把自个也画了进去。当然了,当天他也确实就在现场。注意加冕仪式现场二楼第二排的这位正拿着纸笔记录现场盛况的人,就是画家本人。

刚刚加冕的战神,立刻就要面对一场空前的挑战。俄罗斯沙王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君主弗朗茨二世立刻联手发动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

1805年,拿破仑生涯最辉煌的一场大战即将上演。史称“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的辉煌战绩

大部分的军迷,对这场西方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役一直都是津津乐道。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细讲。大致上就是,当时沙俄和奥地利集结了号称十五万重兵压境,打算把刚刚登上王位的拿破仑再拉下来!拿破仑带领着不足八万的人马,迅速应对。两军在位于今天捷克境内的一个名为奥斯特里茨的小村庄展开对峙。

1805年12月2日,一个普通冬日的清晨。厚厚的云层铺在天空中,显得有些压抑。刚刚下过了一场小雪的奥斯特里茨,四野静谧,悄无声息。但,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结在了一起,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烈,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清晨五点钟,俄军率先于南线对法军发起了进攻,奥斯特里茨战役正式打响。由于浓重的晨雾,俄军虽然抢先动了手,但却迟迟打不开局面。法军第四军的一个师配合第三军,以劣势兵力牢牢锁死了俄军的前进方向。

其实,自从奥斯特里茨的枪声一响,俄奥联军就已经落到了拿破仑的掌握中。联军战前的一切部署与计划,在拿破仑天才的指挥下全部作废。

到清晨八点钟,南线的战斗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拿破仑站在山头高地观察着整个战场的局势,从南方持续传来的枪炮声,以及前方传来的情报,他判断俄军已经完全落入了自己的包围圈。于是,拿破仑立刻下令让隐蔽在俄军据守的普拉岑高地下的第四军主力,全力出击!迎头痛打从北线赶来支援的奥军。

很快,俄军据守的普拉琴高地失守,南线俄军的退路被切断了。拿破仑下令北线法军开始反击,近卫军、骑兵军、第一军主力构成的预备队也都投入到了北线的战场。

拿破仑非常善于调动战场局势,利用各种战术分割敌人主力,然后在集中优势兵力给对手迎头痛击。

到了当天中午十一点的时候,战局失去了悬念。法军以阵亡一千多人,六千人负伤的代价,歼灭了俄奥联军一万六千多人,俘虏了两万多人。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拿破仑》弗朗索瓦‧热拉尔作,现藏于凡尔赛宫(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一天,正好是拿破仑加冕法兰西帝国帝王一周年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创造了一场无以伦比的辉煌战绩。此一战,逼得奥王弗朗茨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头衔。

这一战役,也是拿破仑一生引以为傲的经典战役。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但是,盛极而衰,自古皆然。差不多十年后,拿破仑就黯然饮恨滑铁卢。

普希金在他的长诗《拿破仑》中,这样写道:他用血泊染成的记忆,将久久地遍布于世界。赫赫英名庇护着你,安息在浩渺的烟波。这陵墓何等雄伟壮阔,在安置你遗骸的灵柩上,人民的憎恨已熄灭,而不朽之光却在闪耀。

关于法国学院派的诸位大师,未来节目中一定会为您细细道来!

好的,今天节目就到这里,咱们下次见!

《大话西油》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昊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的绘画,不求表面的精细与形的准确,有时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画家用心在触碰这个世界,其形象后面往往会产生无止境的联想和能量释放,这些与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虚实观大有关系。
  • Andrea Davis女士是作家和水彩画家,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晚,她和律师朋友Jay Cogan先生在好莱坞杜比剧院欣赏了美国神韵国际艺术团的精彩表演。
  •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生活在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十八世纪后期。为什么说波涛汹涌呢?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血腥专政,一代战神拿破仑登场!是不是够精彩!这样精彩的时代,也把这位大师推到了艺术的巅峰!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