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中华文化300问】

春牛怎样迎春 为何迎春?

作者:容乃加
春牛迎春。图:清代黄钺画《春台熙皋.绮陌迎春》(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春天的陌路上,乐声叮叮,一群人聚精会神地“看牛”、看“热闹”,把农村点缀得春意熙熙、明媚绮丽。这样的欢庆风情,一年只有一回见,那就是新年头迎春的日子!这是清代黄钺画的《绮陌迎春》即景(下图)!

春牛迎春

农村的土道上,锣声和唢呐声欢响,雍容的仪仗队前导,旗帜、华盖飘舞,一群人前后荷担抬着台车,车上一头硕大的“春牛”矗立在那儿,原来是土牛送寒迎新春啰!你看路边各家父老和挑担驾车的商贩都停下脚步簇立观看呐,还有还有,一个小孩儿一劲拉着带他的大人,催促着快走快走,到最前头去看热闹!大伙儿走过寒冬,迎接春天的讯息,心中的热情都被春牛迎春鼓动了!

春牛迎春。图:清代黄钺画《春台熙皋.绮陌迎春》(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不可或缺的牛和百姓的生活自然息息相关。在新年迎春神时,土牛(也称春牛)就是要角。这种风俗传自周代天子在冬末为人民禳除大难的一环,《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命令官吏“出土牛,以送寒气”。

从五行相生相克来讲,牛(丑)属土,土克水,土牛可以送走冬天湿冷的寒气。传至后代,改成在春天来时造土牛劝春耕,这也是中央到各级地方官署最重要的行事之一。

元旦大祭与劝耕

《史记‧天官书》记载:“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是说:黄历正月初一(即俗称大年初一)是公家制定的新年第一天,立春是天造地设的四季开端日,春夏秋冬的循环由此开始。实际上,元旦和立春这两个日子非常接近,有时也落在同一天。

元旦前后即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对承继天命的天子来说,这是一年中经世济民的大事,对农民百姓来说,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生计开端。于是天子就在元旦先举行大祭,向天神祈祷一年丰收,并且择定良辰吉时帅领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等等中央官府要员,亲载农具,到天子的田地(籍田),亲身示范春耕,以作为百姓的表率向百姓劝耕。

从周代以来,各代英明的帝王都传承了这种躬耕示范的传统。一直传到清代。康熙皇帝除了示范躬耕,更采集了早熟的稻种“亲视栽植”,丰富了中国北方人民的粮食来源。(见《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立土牛仪式

东汉时立春日“立土牛”劝春耕的仪式很盛大,是怎么举行的呢?《后汉书.志.礼仪上》留下了记载:在立春那一天,天未亮时,全国从京师到地方的大小官吏都必须在五更前集合,齐聚各自办公的官署门前。这一天出席官吏穿着的制服不是平日的官服,而是象征春神生机的绿色衣服,小官吏头上则戴上绿色的包巾。官吏们在署府门前塑立“土牛”和“耕人”,在地上插满绿色旗子,让大地布满绿意,向民众报春——春天已经回来了,快结束冬休勤快春耕哟!

打春 鞭春

宋代、清代,都把土牛(这时叫春牛了)迎进宫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要把春牛送入宫中去,准备在立春这一日举行“鞭春”仪式。开封、祥符两个县,在官府前立起春牛,赶在立春日一大早“打春”。清朝时的迎春仪式很隆重,连续举行两天。《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当天,皇帝、皇太后、皇后都参加了迎春的仪式,组成盛大的队伍恭恭敬敬地将春神(句芒神)、土牛迎入乾清门、慈宁门,在宫内接续迎春神的礼仪。

宋代和清代的“打春”也叫“击春”,实际怎么个做法呢?宋代时,官员拿金属环击破土牛。当时还伴有呈上“春牛图”和“咬春”——吃春蔬的应节时俗。后来清朝演变出真人扮演春神,穿着绿色衣服、手执杨柳枝或五色丝鞭杖鞭打土牛。

吉祥春牛图。本幅作品为版年画家陈永钦的《春牛图》。(蔡上海/大纪元)

不管是官员打春或“春神”鞭春,都是为了劝人春耕,以今天的话说,就是劝耕的行动剧,吸引百姓关注。打春、鞭春之后,土牛碎成土块,庶民百姓们抢拾土块放回自家田里,寓意今年好收成。

清代嘉庆皇帝在黄钺《绮陌迎春》画上以楷书题跋:“岁出土牛早送寒,东郊迎气属春官;熙朝典故从民俗,仪仗纷陈拥道看。”道尽土牛春郊送寒迎春的民俗节景传承。

这新年头的节景典故自古传到大清相沿二三千年,其中更蕴含五行的道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太平年的春意和敬天敬神的心意,尽在其中!

@*#

责任编辑:李梅

──点阅【中国新年】【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