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之作:绚丽缤纷的西班牙雕塑世界(上)

“西班牙裔社会博物馆和图书馆”展览:《镀金人物:木头和粘土制作的雕塑》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翻译/原泉
路易莎·罗尔丹的作品《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The Mystical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1682年─1706年。多色赤陶,14 3/8 × 17 3/4 × 11 5/8 x 32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66
【字号】    

在西方宗教艺术中,原色的石材、大理石或青铜制成的雕塑占了很重要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如多纳泰罗(Donatell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家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因此,当我们提到宗教艺术时,脑中通常不会立刻浮现彩色的雕塑──除非曾经去过拉丁美洲或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西班牙或葡萄牙。

在西班牙文化中,宗教雕塑都是彩色的。每一件作品都被有意地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姿态和活力──所有都是特别为了教导人们《圣经》,激发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虔诚的心。透过这些崇高、实用的物品与信徒建立起密切的连结。

胡安·德·梅萨(Juan de Mesa)的作品《法国的圣路易斯”(St. Louis of France),约1620年。镀金、彩色木制雕塑;70 × 35 3/8 × 29 1/2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对许多人来说,西班牙宗教艺术中所带有的热情,以及有时图像化的情感表达,可能会让人感到陌生。事实上,在学术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开始更加关注这种艺术形式。帕特里克・莱纳汉(Patrick Lenaghan)在电话采访中提到,自从2009年伦敦国家美术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了“the Sacred Made Real”展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莱纳汉是纽约西班牙社会博物馆和图书馆(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HSM&L),的印刷品、照片与雕塑主要策展人。

自1500年到1800年间的西班牙彩绘雕塑,是HSM&L最近开幕的展览“镀金人物:木头和粘土制作的雕塑”(Gilded Figures: Wood and Clay Made Flesh)的焦点。这次展览由莱纳汉和同事海伦・丰托伊拉─马尔津(Hélène Fontoira-Marzin,HSM&L的文物保存部门主管)共同策划,展出了二十多件木雕和泥塑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来自HSM&L的馆藏。

通过这些作品,展览探索了西班牙不同类型的公共和私人宗教艺术,以及这种艺术传统如何影响拉丁美洲的雕塑。

藏在雕塑中的信徒

西班牙文化的宗教雕塑起到了信仰工具的作用:激发人们的虔诚之心。莱纳汉说,这些雕塑是为了让信徒们参与其中而制作的,它们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信徒参与艺术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其出现在艺术品中。在西班牙著名雕塑家吉尔·德·西洛埃(Gil de Siloé)创作的金色祭坛画《基督复活》(Resurrection)中,耶稣基督复活了,站在坟墓的中央。在雕刻画面的右边,在通往依玛午斯(Emmaus)的路上,耶稣与门徒见面。在左边,三位玛利亚来寻找复活的耶稣,在坟墓周围,士兵们则都陷入了沉睡。

这些男人中只有一人见证了耶稣的神迹,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虔诚地仰望耶稣。莱纳汉相信,西洛埃把赞助人的形像使用在这位虔诚的人身上,把他描绘成士兵的队长,以承认其信仰的坚定。

吉尔·德·西洛埃的雕塑作品《基督复活》(Resurrection),1480年─1500年。彩色木制祭坛画(松木);83 1/8 × 47 5/8 × 14 5/8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莱纳汉:“西洛埃是位非常老练的雕刻家,他通过平面构图来组织场景,带入许多符合该主题与背景的神学细节。”他补充说,这件作品展现了对神学非常深刻的理解,但能够将其视觉化呈现出来又是另一境界了。

虔诚的加工

通常,由于许多工匠在不同阶段的参与,来自同一位雕塑家的最终成品有时候会显得非常不同。赞助人收到他们委托的作品时,往往都是未上色的原色雕塑,他们还需安排画家对作品进行装饰,使作品尽可能地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自然的效果,他们经常用玻璃眼睛、象牙和真睫毛来点缀,有时候,还会让这些雕像穿上衣服。

匿名雕塑家的作品《着装形象》(Imagen de Vestir),约1800年。多色木质支架,带有刺绣外套,包括亮片、铝箔和金属线,高21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不过,也有部分雕塑家会亲自监督作品的上色过程。例如,王室御用雕塑家路易莎・罗尔丹(Luisa Rold)的作品就是请她的姐夫为其上色,所以她的作品都有一致的美感。但是,一旦一件作品离开她的工作室,颜色和外观就会发生变化,而且还经常发生。

路易莎·罗尔丹(Luisa Roldán)的作品《抹大拉玛利亚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t. Mary Magdalene),1692年─1706年。多色赤陶,12 × 17 1/2 × 9 7/8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路易莎·罗尔丹的作品《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The Mystical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1682年─1706年。多色赤陶,14 3/8 × 17 3/4 × 11 5/8 x 32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重新为作品上色以符合大众口味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在展览中,罗尔丹的几件陶制雕塑就是很好的例子。莱纳汉解释说,罗尔丹的这些作品一离开工作室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外观,并从原来明亮、鲜亮的色调转变为更为素雅的色调。

HSM&L的文物修复员丰托伊拉─马尔津花了20年时间,耐心地将这些文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由于丰托伊拉─马尔津的努力,参观者现在可以欣赏到罗尔丹陶塑作品的原有色彩,接近她当初创作的原意。◇(未完待续)

纽约“西班牙裔社会博物馆和图书馆”的《镀金人物:木头和粘土制作的雕塑》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1月9日。了解更多资讯请参阅这里

原文:Made for the Devout: The Gloriously Colorful World of Hispanic Sacred Sculptures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韩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501年,26岁的米开兰基罗回到成为共和政体的佛罗伦斯,此时萨弗纳罗拉已被处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于1502年继任行政首长,呈现一番新气象。由于罗马的《圣母悼子像》广受赞誉,米开朗基罗开始崭露头角,大量的工作合同蜂拥而至,其中最重要的,应属新共和国政府委托的重要公共艺术工程,一是代表佛罗伦斯精神的《大卫》雕像(1501~1503年),其次是在维奇欧宫的议事大厅与达芬奇《安加里之战》对垒的壁画《卡西纳之役》。
  • 乔治·华盛顿像
    一座身着长袍与凉鞋、气势威武的华盛顿像,就这样以总统之姿展现在众人面前。他举起右手伸向天际,表示对神的尊敬,而左手则递出一把剑。
  • 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记中,曾如此提到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装饰雕刻师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无与伦比,难以用言语形容⋯⋯吉本斯的雕刻无疑是世界上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创新和罕见作品。”
  • 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记中,曾如此提到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装饰雕刻师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无与伦比,难以用言语形容⋯⋯吉本斯的雕刻无疑是世界上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创新和罕见作品。”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