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顺阴阳五行之道 冬至过后怎么养生怎么吃?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18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转过冬至,冬天也过半了,提醒我们快快做好冬天的养生功夫,积蓄补充来春的元气。依循中华传统的五行智慧,怎么养生、怎么食补呢?

天地冬至一阳生,冬至时阳气开始生发,然而,天气却反而大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气自下而升,渐渐往上推,初阳生则阴上升,所以冬至后天气愈寒,要等到地下寒气都推出了,才比较温热。在这寒气阵阵冒升的冬至寒冬里,谈养生,说食补,更有切身的感受。

我们先看看古代民俗,反映万物闭藏的启示:“冬至偃兵息鼓,官府不听事,举行岁终大祭,放五天假返乡,允许地方小吏和民间都宴饮庆祝。”(汉代蔡中郎《独断‧卷下》)对应到人体,冬至时节就是静定闭藏,养精蓄锐的季节,同时也是可以进补养藏的好时机。

顺应五行  养精蓄锐

冬至过后的养生怎么养?《内经‧灵枢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果寒暑过度,伤害了天生的本体,生命何以长久?《内经要旨(上)》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就说春夏秋冬四时有不同的变化,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要顺应自然阴阳之道去生活,这是进入长生之门的根本要法。自然万物到了冬天就要收藏、冬眠,人又怎能自外于天地的规律?!

冬天睡眠的作息顺应日短夜长,调整为早卧晚起,随日出起床。善用衣帽鞋袜适度保暖身体四肢是外在的功夫,掌握去寒就温,不受寒气侵袭的原则。同时,静定心情,沉静思考,避免干扰冒犯了精气的养藏是重点;生涯规划与发展,这时也要给个休止符,让自己歇息歇息,为走更远的路加油作准备。如果违反了顺应冬时的养藏之道,反而会逆伤精气,春天来时反而痿厥不振,得不偿失呀!

冬天进补  养阴养藏

进补怎么吃?顺应阴阳五行之道来看看。传统阴阳五行学说,木、火、金、水、土,分别对应五脏的肝、心、肺、肾、脾脏;对应四时的春、夏、秋、冬和四立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往前的十八天。

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Fotolia/大纪元后制)

冬天五行属水,对应人体之肾,此时肾气最强。“肾”在中医学中不仅指肾脏,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人体藏精的功能,养肾可以长寿。当然一年四季都能养肾,其中又以冬天养肾最能见效,因为此时节肾气最强,容易摄取进补的营养。

肾主宰生长和生命力,积蓄精力;冬天进补正好养精蓄锐。尤其是冬至来临后天气更冷了,天寒胃口变好,这时人体活动与消耗相对也减少了,摄取的营养会储存在身体内,事半功倍。从五行相克来看,冬天水克火,火对应心,所以冬天容易发生心血管、心脏方面的疾病。冬藏养藏,不劳心不劳累,养生的道理和五行之道息息相通。

养肾进补饮食

虽然说冬天适合进补,但是人体有虚实寒热不同体质,这是个人基本的条件,需要请中医师给辩证清楚,否则“补冬”进补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此时养生怎么吃?

温和平补

麻油鸡、姜母鸭、四物汤、八珍汤、十全补汤等,是常见的热补方。但是冬天食补养肾要根据天候和个人体质来调整。天气寒冷才热补,不冷不热采平补,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个人体质的需求。中医师胡乃文表示:“人虚才要补,人不虚吃东西让身体温热就好。”“补冬”切记不要补过头,补过头也伤身,反而养出现代人的三高症。冬天采用温和的食补较无禁忌。

*萝卜排骨汤温和平补

冬天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大纪元)

俗语说,“立冬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中医师李应达推荐,萝卜是冬天盛产的好食材,是防癌健康食物之首选之一。冬天食白萝卜可加上“去皮老姜”调理去寒,加入排骨或羊肉做汤,美味又养生。也可以入火锅作锅底。然而,萝卜“利气”,所以进食了补品,例如人参,同一天之内就要避免吃萝卜,以免减低补益效果。

*“四神汤”四季皆宜平补食补方

“四神汤”也是受中医师推荐的平补好药膳,四季都适合食用,可以健脾补胃,补元气。“四神汤”本叫“四臣汤”,指山药、芡实、莲子、茯苓(比薏仁更利于除湿)等四种药材各一些,加上小肠(或以排骨、猪肉块替换)一起炖煮到熟烂。如果趁热加上一点点当归酒调味,还可以活血去淤。

四神汤是最佳的冬季平补药膳之一,不会太燥热或虚寒,具有健脾、利湿、补肾的功效。(王仁骏/大纪元)

羊肉汤 热补和平补各有食方

“羊肉汤”也是冬天常用的食补方。中医师胡乃文建议说,羊肉汤中加入人参、黄耆,可以补气、补形;放入当归、生姜,则温热身体又补血、补形。

中医师高瑜嫔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适合一般人食用,还可以补养心血管。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材料是:羊肉一斤配上当归三钱、生姜五钱。取八升(*8000 cc)的水加入所有材料,熬煮成三升水即可。也可用压力锅、焖烧锅炖煮。炖好后,酌加盐调味。如果还是太燥,就加入一些萝卜调和,也可以去腥味。

生姜当归羊肉汤是冬天的养生佳肴(林秀霞/大纪元)

*素食补汤 麻油老姜红枣猴头菇枸杞汤

这是抗寒的素食暖汤,可当作冷冬的家常菜。先将干猴头菇泡一小时,沥干水分撕小块备用。麻油煎香姜片,下猴头菇片拌炒均匀,淋一点料酒,加入红枣一起煮到入口可口的程度,再入枸杞滚一下就熄火。可用盐调味。

南瓜浓汤补四季  荤素咸甜皆宜

南瓜营养非常丰富,口感绵密补中益气暖脾胃,又是降三高的天然免疫食品,也很适合入火锅。将蒸熟的南瓜切块加入牛奶(豆浆),浓度随个人喜好,用果汁机调理,三十秒就可打成浓稠奶浆。可以加入一二大匙椰奶、一小匙姜汁或姜黄、肉桂粉、咖啡粉等,随自己的喜好变化口味。热开即可食用,是四季皆宜的好口感料理(南瓜奶浆具有天然甜滋味)。

coconut milk, 椰奶
椰奶加到南瓜作浓汤很有风味。(Shutterstock)

养肾食补  黑色食物最上选

五行之水,对应的颜色是黑色,也对应黑色的食物。中医师林贵强调养肾食补比药补更好。如果个人没有特殊禁忌,寒冬的养肾食补,可以多选择黑色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紫黑米、香菇、黑木耳、乌骨鸡、乌鱼、黑海参……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不燥不腻,冬天食用,取得入肾补肾好时机。

明代万全的《万氏家传养生四要》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淡食欲寡色欲)、曰慎动(不动心不动气)、曰法时(和于阴阳)、曰却疾(慎于医药,食补胜于医疗)。”这与冬至寒冬的养生之要,何其切合!冬至阴阳相争之时,身体的阳气容易受到伤伐,一阳初生后,阳气尚细微,所以此时节更要小心呵护生命的根本。@*◇#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