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时时彩论坛-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华文化300问】

“指名道姓”为何是粗鲁无礼的行为?

说说姓名在古代的用法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5409
【字号】    
   标签: tags: , ,

古代礼仪中有敬重人姓名的相关规定;古代故事中“指名”、“指名道姓”、“称名道姓”的用法,从中可以认识到“指名道姓”为何是粗鲁的、不礼貌的行为;在姓名与字的称谓上要如何称呼才是正道。

姓名是人生下来之后就被给予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存在的代号,所以不论古今,人们对姓名一般都是很重视的。人们多希望自己的姓名成为流芳的美名,在人群中、在历史上展现特色光辉,比如:芳名垂万古、芳名亘古今、芳名留与后人题、芳名赢得满江湖、青史应同久芳名万古闻……,这样的愿景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

那麽,“指名道姓”为何是粗鲁的、不礼貌的行为呢?古代礼仪中就有敬重人姓名的相关规定,从中可以认识到原由。

古代之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有的还有“号”。出生后家人给取的是幼名,冠姓;有的在入学再取正式的名字,叫学名。(《红楼梦》有一段关于“王熙凤”学名的记载:黛玉虽不曾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做王熙凤。”)

一般来说,男子长大到了成年加冠时得“字”,周代《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由此可见,传统古文化中对人的名字是尊敬的,敬名如敬人,在现代之前的日常中,称呼他人时都是用“字”,以表示礼敬;自称时才用名。

古人初次相见,要请问对方的姓名,有正式礼仪的规矩。《礼记‧少仪》记载,初次相见,说愿“闻名”,表示请问对方姓名的意思。所以说指名道姓是不尊敬对方的表现。尤其在公开场合,指称当事人姓名,就是“指名道姓”,是粗鲁的、不合礼节的。同义词有“题名道姓”,都是用在公开批评对方、攻击对方时的一种表现。

指名道姓 称名道姓的变化

唐代《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中提到的“称名道姓”和“指名道姓”有一字之差,是指“称呼姓名”的意思。在《伍子胥变文》中,伍子胥脱楚奔吴途中到了昭关,背后遭人猛追脱不了身。在江上有一渔父在船上,知道伍胥有急难,就渡他过江。过了江伍子胥要解剑相谢,渔父示意不用谢,说道:“今日两贼(意指两人落难江湖)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指名”在南朝《宋书‧武帝纪下》中有用到这一词。武帝下诏曰“主者处案虽多所咨详,……自今有厝(措)意者,皆当指名其人”,就说主办官员虽然把事情办法讲得很详尽,但是对一些实际作法或讨论到的人事,还是应当指名出来,不要隐晦才能起到效用。语中的“指名”一词,就是指出姓名来的意思,还没有批评攻击的意思。

宋代时提到“指名”,就用到了“指出罪名”的意思了。周煇 《清波别志》说自己的心情:“虽然国恩宏贷,无所指名。臣内省于心,有腼面颜。”他是说自己犯错受到国恩宽待,没有将他指名出来,但是他身为臣子自我内省,感到很惭愧,腼腆难为情。

“题名道姓”也和“指名道姓”一样,是指对人不尊敬、无礼貌,元代时就很普遍。 元代郑廷玉的戏曲《忍字记》第一折有这个用法:“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称人芳名能增进人际之间的和谐,而“指名道姓”显然是破坏人间的善能量的。多敬仰人的长处,多赞美人的美名,好能量也会相互激发的,从而自身的修养也在向上提升,毋庸置疑地,未来的环境也会更开阔。@*#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