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黄金岁月对三个艺术家的反思(中)

作者:Wei J C
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典型林布兰特所绘肖像画。 A typical portrait from Rembrandt, he was enjoying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1634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98
【字号】    

亚里斯多德的沉思

林布兰特的收藏家来自各种阶层,他的铜版画遍及欧洲,他绘画的主题多样本身又是收藏家,与荷兰当时的艺术经纪人也是画家阿德里亚恩(Adrian Jansz)合伙了多年,买卖艺术品,这张“亚里斯多德对着荷马诗人雕像沉思”是来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贵族订制的,记载说买家由林布兰特自订主题。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选这个主题?研究他的史家说自1641年林布兰特艺术生涯已走下坡,经济情况很糟。此画创作于1653年,是他接近破产的时间。这张画有点不寻常与他其它的作品主题不同。林的一生跌宕起伏从荣华到穷困、丧妻丧子、官司缠身,此作是林布兰特用来沉思与自省?

“画中亚里斯多德身上挂着金链,一手握着金链一手抚摸着荷马沉思。金链子上刻着他的伟大学生亚历山大的名字。这是他最荣耀的事?还是思量完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的荷马荣耀?盲人荷马完成不朽留世名作,亚历山大武功盖世,如今灰飞烟灭,林布兰特是在反射自我的问题吗?”──Adam Eaker(策展人的话)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亚里斯多德与荷马的半身胸像》(Aristotle with a Bust of Homer)1653年,143.5 x 136cm,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领域)

林布兰特‧凡‧赖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的恋恋风尘

今天“林布兰特”几乎成了荷兰的象征,从牙膏到婴儿用品都有以他为命名的商品,还有酒店餐厅与艺术相关的产品就更多了。事实上1669年在他离世后,近乎一世纪之久,他是被遗忘的。他的画不但样式繁复且多产,人们估计他一生中完成的作品有六百幅油画、四百张铜版画、两千张素描,九十幅自画像(包括学生复制他的)。三十年前在德国旧书店中还可以找到疑似他的铜版画。他生前三分之一的岁月曾拥有艺术带给他的声名与财富,但是生活挥霍与无度,最后却在贫困潦倒中收场,后人连他埋葬的地方都找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林布兰特”是十八世纪中叶才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并且透过专门成立的机构一将他的画作整理再问世。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莱瑞斯肖像》(Gerard de Lairesse),1665─1667,112.7 x 87.6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领域)

几百年以来西方学者、画家们对林布兰特的画作一直有争论,直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受到浪漫主义与现代派艺评、艺术家的推崇,自此就再也没有失去他在艺术界的地位。赞誉声很多,质疑的也有,让我最震动的评语是十九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画家、作家,也是美国前拉斐尔派(American Pre-Raphaelites)之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的一段评语:“最好的画家目的是在阳光下画出他们眼见中最美好与珍贵的东西,而林布兰特却用强烈的裸光画出他所能看到最肮脏的东西”(注三)。当读到罗斯金这段尖锐的评语时,有种我心戚戚焉的纾解,罗斯金说出了自己不太确定的想法。后来发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也有类似的评论。

林布兰特受过良好的教育与绘画训练,早期的画是细致宁静的,尤其肖像画,或许是出于市场与顾客的需求,也是成就他财富的来源,林布兰特的技巧非常好毋庸置疑。中年后他的画作起了变化,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浊世的粗糙感,画中的光亮处不是自然的光线更不是圣光,像是向世人宣告“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很阴暗,很粗糙。

林布兰特晚年的自画像。Rembrandt Self Portrait, 1658年, 133.7 x 103.8cm, Frick Collection,NY(公有领域)

几张受聘而作的大型作品,如“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1632)承继了北方艺术的冷静与理性。十年后的“夜巡”(Night Watch,1642)笔触粗犷人物呈现一种动态不安的进行式,活像当今的电影场景,事实上他的绘画风格确实影响了后世。这“夜巡”也是后人给它的命名。研究他的专家发现他画的不是夜间,而是士兵从暗处走到阳光亮处的那一瞬间,这与画家用的颜料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色调质变了。难怪罗斯金说他用裸光画出最糟的东西,虽有些苛刻但指出了其关键问题。罗斯金热爱古典艺术倡导绘画要向自然学习的人,当然不会喜欢“林布兰特的光”。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尼古拉斯博士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1632年,216.5 x 169.5cm, The Mauritshuis, in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公有领域)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夜巡》(The night watch), 1642. 363 x 437cm,Rijksmuseum,Amsterdam(公有领域)

林布兰特画的个人主观世界的光却吸引了许多近代艺术家。包括稍早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法国的欧仁‧德拉克鲁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西班牙的哥亚(Francisco Goya,1746─1828)、现代派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甚至梵谷(Van Gough,1853─1890)和当代英国的迪米赫许 (Damien Hirst,1965─迄今)。有意思的是罗丹还自觉不配与他相提并论。看看罗丹的雕塑再看林布兰特晚期的自画像,还真有许多共通之处。

林布兰特有许多学生,有些自画像应该是学生临摹的,研究他的人断定至少有四十幅油画自画像,还有用蚀刻版画十三幅有他的署名。最近有人又找出来更多他的自画像。他有一项大贡献是将铜版画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而不仅是宣教媒材,使得版画有了更宽阔的路。这些版画很多是直接刻在铜版上(dry point)。林也画了许多有关圣经故事的主题,若不是看标题一时还不能联想画的是圣经故事呢,就像是邻家发生的人与事物,他喜欢用住在犹太区域里的邻人当模特儿。他的圣经故事看起来“现实”感很强,尘土味重,与文艺复兴时的圣经人物相去甚远,艺评家说他无缝地融合了尘世与精神。另种解读可说是把神俗世化了。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犹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 Ca.1665─1669,121.5 x 166.5 cm,Rijksmuseum, Amsterdam (公有领域)

多年以来我在各大美术馆看过许许多多林布兰特的画作,纽约大都会以及隔不到十条街外的弗利克美术馆(Frick Collection)都收藏着他多件画作,人们最为津津乐道是他晚年的自画像、波兰骑士、罗浮宫的“圣马太与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第一次看到“圣马太与天使”这幅画时很难与圣经中的使徒、天使联想。这些画像有如堆积了厚厚的尘土,满是风尘,传递了林布兰特的生命充满哀伤、虚空、苦涩或许尚存有对尘世的悲悯。这恐怕也是近代艺术家推崇他的因素。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使徒马太与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l)1661年, 96 x 81cm, department of the painting of Louvre(公有领域)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耶稣与围绕着祂的病人们》(Christ with the sick around him),1647─1649, 铜版画 。(公有领域)

画家已离开了神、古典、理想传说,诉说的是人掉落在凡间的故事。“现代主义”可以说是自林布兰特就已开始了。荷兰因海上贸易使得社会经济迅速致富,对“艺术”的需求普遍了,绘画与现实主义结合,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有着显着的关系,商业蓬勃且物资充足,从事画画的人多了,画的多半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主题。黄金时代的荷兰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创造了上百万大大小小的画作(注四)。在这种商业大潮流中,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不再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样,将古典学养哲理的内涵视为必备的基础,大多是随波逐流与社会同流加上生活上的混乱。(待续)@

林布兰特(Rembrandt van Rijn),《三棵树》(The Three Trees),1643年,Etching,铜版画。(公有领域)

注释:

注三: 华盛顿特区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页。

注四:荷兰艺术研究机构统计此期画作量有八千到一百五十万之多。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荷兰黄金岁月对三个艺术家的反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