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欧纳多‧达文西(四)《圣母与圣婴》

作者:周怡秀
达文西作品《康乃馨圣母像》(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1478─1480年,油彩于木板,慕尼黑旧绘画馆收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38
【字号】    

“圣母子”画像或雕像是文艺复兴时期颇受欢迎的个人小型宗教画,也是维洛其奥工作室经常接受的委托项目。在1476至1480年间,达文西就画了两幅《圣母子》油画,并为此作了一系列的圣母子的草图。虽是常见题材,但与当时其他画家装饰性画法相比,达文西似乎更关心视觉上的真实感。当时利比或波提切利的圣母子和天使或许更美,但他们严格守着明确的轮廓线,概念性地去画出明暗、空间与背景。达文西则在这些委托工作中展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逐渐淡化生硬的轮廓线,而以自然的色彩及明暗对比来塑造立体及空间感。

若说《康乃馨圣母》手法仍显拘谨,但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轮廓线已经逐渐消失;而《拈花圣母》更具有达文西成熟时期的特征,人物的外形逐渐溶入暗色的背景中,纯粹以明暗对比(Chiaroscuro)来定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渐层过渡十分细腻,可见此时达文西已能善用“晕涂法”的效果。对于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写也简化许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强化人物主题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后世有决定性影响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只是此时达文西偏好用黑色处理明暗底层,色彩看来较为阴郁。

达文西作品《拈花圣母》(Madonna with a Flower又名Madonna Benois《班诺瓦圣母》)。(公有领域)

《康乃馨圣母》画在木板上,背景构图和空间处理比《拈花圣母》较复杂一些,背景对自然的描写,从壮丽的远山、从金色、紫色随大气消失到天空的渐层变化、水晶花瓶和花朵的生动细致以及婴孩皮肤的弹性,都远远摆脱了维洛其奥的画室风格,成为达文西个人的特征。

而《拈花圣母》是画在画布上,圣母孩童般纯真的笑容和圣婴专注抚弄花朵的神情是如此生动,表现出人性的感染力。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在人文主义和自然写实的影响下,人性越来越多于神性,虽说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也使信仰变得世俗化。或许因为“神”降生于人间,也必须经过人间的“情”的浸泡和历练,再从中超脱。画家若以人性中的至善至真,如慈爱、纯真等品质来诠释神在世间的表现,也是自然合理的。

事实上,在创作这两幅圣母子的时候,达文西正好有机会观察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情况,因为他父亲第三次婚姻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于是达文西的笔记本里出现了婴儿各种动作的速写,有在母亲身上扭动的,有伸手乱抓东西的,有跟猫咪玩耍的。他也观察到,婴幼儿除了睡觉以外,几乎是动个不停的。所以他所画的圣母子生动活泼,尤其是后来的作品《圣安娜》中,圣母都似乎在试图安抚或约束那几乎要脱离她怀抱的婴孩。

维洛其奥工作坊所塑造的《华丽的罗伦佐》胸像。(公有领域)

达文西在创作两幅圣母子的这段时间,佛罗伦萨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帕奇谋杀事件”(Pazzi conspiracy)。1478年,受人拥戴的美第奇家族的罗伦佐与朱利安诺两兄弟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宗教仪式中,遭到政敌帕奇家族为首的势力暗杀。几名刺客围攻下,罗伦佐重伤后获救躲入圣器室而幸存,而弟弟朱利安诺则身中十九刀身亡。神圣殿堂中的血案引发了市民的愤怒。几名凶手被民众揪出公开处决。罗伦佐也决心报复,下令追捕逃亡到土耳其的主凶。一年后在土耳其苏丹协助下,将刺客巴隆切利(Bernardo Bandini Baroncelli)送回佛罗伦萨,并在巴杰罗宫(注一)被公开处以吊刑。在场围观的人群中,就有对生命充满好奇的达文西,还当场做了速写。@(待续)

朱利安诺‧德‧美第奇(Giuliano de’ Medici), 罗伦佐之弟,于帕奇刺杀案中遇难。(公有领域)。
达文西1479年于巴杰罗宫观察巴隆切尼(Bernardo Baroncelli)受吊刑所画的速写。(公有领域)

注释:

注一:巴杰罗宫(Palazzo del Bargello),或人民宫(Palazzo del Popolo)建于1255年,是前军营和监狱,现在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字源bargillus是意大利中世纪期间,在骚乱期间负责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军方堡垒的称谓,文艺复兴期间,中庭也作为司法审判及行刑之处。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雷欧纳多‧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携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于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带领观众跨越古今东西的时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经典隽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动花园——清代宫廷花卉画”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