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干了什么 竟用宝珠也换不回健康

杜若整理
善恶有报是天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73
【字号】    
   标签: tags: , ,

杯口大的疮,一直通到背后。他虽有珍贵的宝珠,任由医生拣用,却也于事无补。用珠宝买不回自己的健康,原来另有其由……

清朝时,有位朱姓医生善于治疗各种疮伤,每天早晨为患者施药。一天,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其人胸前长了一个很大的疮,疮眼犹如杯口那么大,一直通到后背,犹如穿了一个大洞。但见肌肉化脓溃烂,臭不可闻。

朱先生说,疮症实在太危险了,没有用明珠来制药的话,无法治疗。那名男子说:“如果真能治愈,即使百颗巨珠,我也不敢吝啬。”

次日,那男子带着几十枚豆粒般大小的珠子,任由医生拣用。朱先生欣然接受,为他敷上了疮药,那人就离开了。

旁边还有一个人患了轻微的疮病,也来医治,问朱先生:“他都病成那样了,还能治好吗?”朱先生漫不经心地敷衍了几句。不料此人说:“是人都有一死,劝先生还是不要给他用药了。”朱先生惊讶地说:“您也善于辨识病症?”

此人说:“我若能识别病症,怎么还敢来冒犯先生呢?我以这个人过去所为推测,知其此次在劫难逃”这番话引起朱先生的兴趣,请他详细讲讲。

那人说:“昔日,我和他在楚地从军,由于官粮不足,官军时常出去打劫抢夺。我也不能避免,不过我只抢人钱财,从不敢伤人性命。一天,遇到一个老人带着二个小孩逃难,男孩十多岁,女孩也有八九岁,都是他的孙子。那男子为了抢劫,施加淫威威胁他们,老人战栗不已,跪着说:‘我只剩下船费二十两,聊以买命。’那人收下钱就放了他们。走了没几步,男子忽然想到老人棉衣甚厚,应当还藏有财物,就赶紧追上去,再次强索。老人痛哭流涕,说:‘没有别的东西了,在路上只能像乞丐一样乞讨了。’老人悲苦恐惧,实在可怜。男子想要脱掉老人的棉衣,老人坚持不肯,说:‘现在正是严冬酷寒,脱掉棉衣我必然冻死了。我身已年老体衰,不足为惜,但我的二个幼小的孙子怎么办呢?望你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也在旁劝说那男子。不料,那男子恼羞成怒,说:‘你还要可怜你那二个孙子?先断了你的念头吧!’说罢,就挥刀杀了小女孩。老人悲痛万分,哭得抬不起头来,那人抓起他的头发,直接用刀刺穿了他的胸背,不一会儿就死了,那人解下老人的棉衣。小男童也因惊吓过度,死在路边。我们匆匆回去,拆开棉衣,发现里面有很多明珠,金叶数十张。有了这笔钱,回家后暴富,那男子坐拥庞大的田产房产,没有官爵封邑却比封君还要富有。然而后来,他的家里连年有人相继死亡。如今他身上的疮病,与那老人的刀伤没有差别,这难道不是遭天谴,不是果报吗?”

后来,听说那男子果真受疮病折磨而死,其家产也败亡殆尽。

记录此事的醉茶子说:“报应之说,儒者不谈。然而,放眼纵观世事,报应之理却是没错。汉朝亡于魏,魏又亡于晋,篡夺受禅,得来的王权最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失去。宋诛杀晋的子孙,齐又诛杀宋的子孙,从寡妇孤儿手里得到天下,最后天下也在寡妇孤儿手里失去。其间也有保存前朝血脉的忠厚之人,不杀戮先朝后代,那享国必会长久。比如唐朝、宋朝、明朝,尤为明显。上天主持公道,从善从恶终有果报,这个道理没有差错。”@#

事据《醉茶志怪》卷4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