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唐诗宋词

中秋玩月十诗词:关山同一照 三五二八时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11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月可玩,古来诗人留下许多玩月诗,情意重重。月可玩,情可味,人生尽在中秋之月的玩味中。中秋节近,与您共赏古人的玩月诗词、摘句;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南北朝鲍照《玩月诗》(又名《玩月城西门廨中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南北朝诗人鲍照的玩月诗,是历代玩月诗赏月寄情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他担任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令时。秋日里,他常赏月于城西门官署中,从月儿“纤纤如玉钩”、“娟娟似蛾眉”,盼到三五、二八月圆时,对映诗人企盼“千里与君同”的心曲。玉钩隔琐窗,两地相隔,人间伤别离,仕子倦飘尘,何时能不再异地客游呢?何时才能从容宴飨闲暇之情?他的“千里与君同”赏月的心愿,道出了人间千古同一心!

宋代刘克庄《清平乐其二 五月十五夜玩月》: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虽然不是八月天,诗人穿越时空,赏满月发奇想:骑蟾背万里飞行,穿越时空遨游月宫,见到粉黛不施的姮娥(嫦娥),她是旧识呢,诗人说自己也是从仙宫降生凡世的呀!转身从高处俯看,只见积气濛濛,不似在人间,此际人间离诗人非常遥远哪!诗人浪漫的生花妙笔出仙语。看此词和苏轼《水调歌头》可以领略到异曲同工之妙境,宛然都有着“我欲乘风归去”的归仙之情;又忘不了人间,“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寄寓一份牵挂,有如苏轼“何似在人间”之牵情。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玩同玩;翛,音同潇)

诗人在八月十五夜玩月,放眼望天,“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一语万古新,给了八月十五的中秋明月最高的赞美,同时敬颂了月光一洗寰宇、净化人间的能量!究竟这能量来自何方?“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知道吗,原来能量来自天上玉京的神!是千变万化的神才能改变、净化人世间!

八月十五日明月夜,勾起人追想生命的本源和层层转生的历史,“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唐代南卓《赠副戎》)。触动生命追根之思:如何能返本归真、何日能重返仙乡呢?

杜甫《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游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诚挚情感常现在诗中,而这首玩月诗若隐若现一种“思归”的情怀。中秋夜深“江月满江城”、“关山同一照”,露气洗清了尘气,满天月华照向城池,照向江水,隐隐笼罩着“思归”之情:归人的归舟当在归途上吧!“乌鹊自多惊”也隐喻远行的人将要回来的典故。游客归向何方?最想归去的是仙境吧!欲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学得登仙的方术,然而,一时风起雾生隐去了仙迳。细细微微的叹息也在风中飘落!

唐代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这是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与从弟出游,在南斋玩月忆友人的诗句。时光苒苒,岁月匆匆,月影几盈虚,澄澄变今古。诗句着墨不多,转古来今,抚今追昔,带着苍茫之感,境深意远。《唐诗别裁》说:“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对应此诗,展露无遗。

唐代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皓魄: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诗人以平时的十五夜对衬出中秋月的美好和团𪢮圆满,手法新颖,印象深刻。“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缔造了亘古绵延的时空感,此语和王昌龄咏月“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对照,三五夜的月色一柔和、一苍茫,都难掩人对岁月无情的惊心呀!

唐代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华阳洞是仙人洞)

人道中秋明月好,为何今夜清光此处多?因为同道者相会共赏中秋明月之故,正是“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唐代柳公绰《和武相公锦楼玩月得浓字》)!

中唐的诗僧皎然也有类似的诗句:“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那是他和颜鲁公真卿共游玩月留下的诗,诗情和本诗相照相映。

唐代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玩月是古今玩月的第一胜选,此诗追今抚昔天然成章,情景真切,全诗一气呵成。“风景依稀”一句,缭绕有“情”:去年今日此楼中,彼时明月与谁同?触景生情处,宛如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心境,赏月怀想看似悠然,情牵处就让如水的月光代言吧。

明末淸初 薛始亨《江楼玩月》:

“露下海潮落,风高秋汉移。
明月自千里,浮云但一时。”

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生命的本质,月外有云涌雾起的变化,象征生命运程的起落。浮云能遮月,恰若灾难来考验生命的操守,然而明月不受环境变迁而改变亮洁的本质,浮云但一时,明月自千里!

宋代赵抃《辛巳青州玩月有怀》:

“天上无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来。”

诗句透过时空的对比起兴,寄情明月,展现诗人咏叹“无私”之德的意境!

结语

古来中秋玩月一脉相传,在天人共会下,诗人的趣味、心思和情义有多层面貌的展现,也屡屡有万古系一心的契合。玩月,尽结一生欢,尽倾一生愁,尽穷一生问,阴晴圆缺谁共?千里尽诉中秋月。@*#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