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欧纳多·达文西(六)《圣·杰洛姆在旷野》

作者:周怡秀
达文西未完成的《圣·杰洛姆在旷野(St Jerome praying at wildness)》油画,约1480年代初,画家可能于1510年再次修补。Oil on panel, 103 x 75 cm,Pinacoteca Vaticana, Vatican, Rome。(池农深摄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周怡秀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33
【字号】    

大约在创作《三贤士的朝拜》的前后,达文西也在进行另一幅油画《圣‧杰洛姆》的创作,但是确切的时间、创作的背景与委托人至今不详。虽然几世纪来的学者经常为达文西作品的真伪争论不休,但这一幅却从来不曾被怀疑过。

圣杰洛姆是个知识广博的神学家(后来成为神父),生平致力于修订《圣经》,并将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晚年时(大约公元370年)他离群隐居到叙利亚沙漠中苦行。他曾经为一只受伤的狮子拔除脚掌上的刺,从此狮子成了他隐居时的伴侣,也经常在描写圣杰洛姆的画作中出现。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多偏好彰显圣杰洛姆在神学上的成就,把他画成学者的模样。达文西则选择了一个属于圣杰洛姆个人比较隐私的修行场景。画中的老者圣杰洛姆在沙漠中,形销骨立,衣不敝体。他单膝跪地,右手拿着石块,锤击自己的胸口,以驱逐脑中的邪念。躺在前方的狮子微微张口低吼,彷佛对老人的自责有所回应。画面后方简单勾勒的岩石和远山诗意而神秘,是典型的达文西式的风景。虽然创作缘由不详,但作品性质似乎属于信徒个人祈祷或静思的场所所用。

这幅画虽然未完成,仍然揭示了达文西值此创作时期特别关注的两个部分,一是人体解剖学在绘画上的运用,二是如何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情感,这部分我们前文中已提及。

1509─1510年的一些解剖手稿,有一些关于颈部连结到肩膀及胸部与手臂的研究,人物动作与《圣·杰洛姆》极为接近。(公有领域)
1509─1510年的一些解剖手稿,有一些关于颈部连结到肩膀及胸部与手臂的研究,人物动作与《圣·杰洛姆》极为接近。(公有领域)

深受阿柏提影响的达文西认为:“好的画家必须能画出两种主要的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他内心的意图。”“第一个很简单,第二个比较难,因为后者必须透过手势和肢体动作来呈现。”

对达文西而言,“画人”与“画人的内心”合一是必然的。在《圣‧杰洛姆》中,自责的圣人不仅神情悲切,肢体动作的张力也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悲怆;而这肢体张力又来自于达文西的解剖研究成果。他说:“为了好好排列人体部位来表现裸体的态度手势,画家一定要明白肌腱、骨头、肌肉和筋的结构。”

达文西藉由圣者的姿态描绘出其肩颈、手臂与胸肌之间骨胳筋肉在用力时的牵引关系。在他1510年记录的解剖手稿中,有一些关于颈部连结到肩膀及胸部与手臂的解剖研究,其人物动作与《圣‧杰洛姆》极为接近。令专家困惑的是,他在1495─98年为《最后的晚餐》所作的犹大习作中,也描绘了颈部到锁骨的解剖关系,然而却未如这幅早期的《圣‧杰洛姆》描绘得这样准确。这个年代上的反常使得一些学者推测,认为有修改作品习惯的达文西应该是在1510年再次研究过颈部解剖后,回头修正了这幅1480年代的作品。

达文西约在1495年为《最后的晚餐》中犹大(Judas)所做的习作。(公有领域)

这幅圣人像是达文西解剖知识的展现,准确坚实的人体结构不仅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也传达了圣人苦修时的坚毅、虔诚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主张的“外在的姿态表现出思想意向和灵魂的激情”。

达文西在晚年甚至专注于研究大脑和神经如何把情绪转成肢体动作。1480─90年,他的解剖研究使他相信灵魂所在位于脑壳中央;不论是否正确,这些思考早已超越绘画所需要的解剖知识,而牵涉到最难解的生命奥秘,应属于宗教、哲学范筹了。而未完成的《圣‧杰洛姆》,则是他在创作中实践绘画理念的一个重要过程和记录,并在艺术上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3/4脑壳剖面图和笔记,1489年;温莎城堡王室图书馆收藏。此时的解剖研究使他相信灵魂所在位于脑壳中央。(图片来源:大都会美术馆2019年《Leonardo da Vinci’s st Jerome》特展。周怡秀提供)

注释:

注一:这幅画曾经遭到损害,圣者头部的区域在十八世纪时被锯下,十九世纪才修复。

注二:《巴黎手稿》。

注三:马汀‧克雷顿认为这幅画可能有两个阶段,第一次在1480年左右,第二次在1510年的解剖研究之后。红外线分析显示,成对的颈部肌肉不在原始素描图上,画的技巧跟其它地方不一样。马汀‧克雷顿的解释:“在塑型圣杰洛姆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后来加的,跟开始的略图相隔了二十年,也融合了1510年冬季达文西进行解剖时的发现。”(Walter Isaacson所著,《达文西传》,商周出版,99页)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雷欧纳多·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携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于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带领观众跨越古今东西的时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经典隽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动花园——清代宫廷花卉画”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