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墨守成规”内藏墨子和诸葛亮的伟绩

作者:容乃加
“墨守成规”和诸葛亮有何渊源关系?图为明 张飌《诸葛亮像》。(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39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很常用,指人或事侧重于守旧,不求革新,有不求进步的意思,更暗含会被时代淘汰、被新的事物取代之意。让我们稍微停一停汲汲求进步的心态和急急忙忙的脚步,回头追溯一下“墨守成规”的本源,会找到其对应的人与事很有来头,说的是墨子和诸葛亮的智慧、发明与制度哪。在时代演递的过程中,“墨守成规”反而被赋予了比较多的负面意义。

­“墨守成规”一词包含了“墨守”和“成规”二语,对应两个典故,内涵丰富,说起它们的形成年代也非常久远,我们分别说一说。

“墨守”乃“墨翟之守”

“墨守”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代的墨子身上。墨子的学问、名声在当时很显赫。墨子是思想家也是军事家,他主张“兼爱非攻”,并身体力行去研究守城防御敌人进攻的方法,且到处宣扬推广。《墨子》一书里记载,有一次墨子听到大楚国计划攻打小宋国。公输盘(又名公输般、公输班,因他出生于鲁国,也称为鲁班)为楚国建造一座云梯,做好后就要用来攻宋。墨子赶紧从齐国出发日夜兼程十日十夜到了楚都见公输盘,试图说服他放弃攻击的工事。接着,墨子请公输盘为他引见楚王,两人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模拟战;墨子意在以自己发明的守城战略封锁云梯的攻势,让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墨子当时用衣带圈起来当城池,用木片、竹简作守城的武器。公输盘九次陈设机巧多变的攻城云梯,墨子连九次抵御了他的进攻。当公输盘攻战的器械用尽了,而墨子还有不少防御守城的战术哪!楚王因而被说服放弃攻宋,这就是有名的“墨翟之守”;因为墨子的“墨守”而解除了宋国一次危机。

所以说,在战国时代要说起“墨翟之守”,那可是真工夫,用兵打仗的人,都怕遭遇“墨翟之守”,而守城池的一方,但愿能得“墨翟之守”!后人以“墨守”代称之。然而,随着时光的推演,人们大多忘了“墨守”的内涵了。

诸葛亮的成规保蜀

“成规”的典故故事,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蜀国。三国时,蜀主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诸葛亮(孔明),让他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不负所托,鞠躬尽瘁。

蜀主刘备驾崩,又失去智慧绝顶、料事如神的丞相、军师诸葛亮,这一来眼见蜀汉就要马上陷入危机。所幸大臣蒋琬(字公琰)和费袆(字文伟)依循着诸葛亮留下来的旧制治国理事,执政得宜,稳定了蜀汉的国家情势。

诸葛亮有识人之明,很器重蒋琬安民的才能,在世时曾向刘备推荐这位国之栋梁,他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诸葛亮也密表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后,蒋琬守住诸葛亮的成规,受任尚书令、大将军,总理政、军国家大事,辅佐后主九年,直到逝世。

另一位和蒋琬接力“守成”保蜀国的是费祎。费祎识悟过人,处事谦虚,诸葛亮对他另眼相待。《费祎别传》描写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诸葛亮死后,费祎继任为后主军师,又承接蒋琬尚书令、大将军之职务。

费祎曾经出使吴国,吴国的大臣们言词犀利如利箭,对准他交相诘问论难,费祎不急不徐,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吴朝之臣无人能屈辱他。孙权看在眼里,非常佩服,但他是蜀臣,孙权遗憾地对费祎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陈寿的《三国志》评赞两人:“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可见因为两人的墨守成规、因循不革,使得蜀汉在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尚能维系十多年“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的局面。

后来“墨守”和“成规”被合成了“墨守成规”这一成语。

现代人多认为“墨守成规”是固守着旧规不肯改变,形容行事保守。其实,如上的古人智慧和旧规旧法的成就也不是泛泛之辈所能超越的,在“墨守成规”之下,也能让人立于不败之地。时过境迁,成语的内涵也随之剧变。找回成语源头处,识得其中洞天,别有意味!

参考资料
《墨子.卷十三.公输》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三国志.蜀书十四》
《史记.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