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和齐威王

伍举上朝问楚庄王:“一只色彩斑斓的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何故?”楚庄王心中一喜,答:“他要叫必惊人,要飞必冲天!”(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6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历史上的君王,或昏或明,或暴或庸,极少有像楚庄王、齐威王这样的君王,瞬间从“昏君”转身为明君,行霹雳手段,国家大治。一个人的智商、政商,怎能忽然判若两人呢?若非神助,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的昏庸另有隐情。

楚庄王即位时不足20岁,面对朝廷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权臣掣肘,谁是值得信赖的可用之人?楚庄王于是纵情声色,不问政事三年,放言“敢谏者,杀无赦”。

一天伍举(伍子胥的祖先)随楚庄王打猎。伍举见楚庄王称赞搏杀虎豹的人“勇”,赞扬均分猎物的人“仁”,知道他是智者。第二天伍举上朝问楚庄王:“一只色彩斑斓的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何故?”楚庄王心中一喜,答:“他要叫必惊人,要飞必冲天!”君臣心意相通。

过了三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不鸣不飞。大夫苏从以死苦谏。楚庄王感受到了群臣的忠心,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楚庄王兴利除弊,当即重用了伍举、苏从等有识之才,诛杀奸臣贪官,当年出兵灭了庸国,后来,又打败了宋国、郑国,最后大胜诸侯之中实力最强的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称霸天下。楚庄王不仅使楚国富强,自己还成为了留名青史的春秋五霸之一。

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楚庄王像。(公有领域)

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最早记载于《韩非子》。之后二百年,战国时代齐威王(田因齐)“一鸣惊人”的典故,又被司马迁写在《史记.滑稽列传》中。

年轻的齐威王登基伊始,乐于纳谏,知人善用。他封“以琴喻政”的乐师邹忌为相;启用孙膑为军师,与大将田忌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第一次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没有了外患,内政也小有成就,齐威王开始贪图享乐、沉迷酒色,把政事交给卿大夫去办。在随后的三年里,鲁、韩、赵、魏等国陆续攻打、侵占齐国土地,甚至小小的卫国也占领了齐国的薛陵。

齐国危在旦夕,齐威王似乎浑然不知,众臣子也不敢进谏。此时,与韩非子同一时代、博闻多见的淳于髡,借用前人伍举的智慧向齐威王劝谏:“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喜好隐喻的齐威王一听,精神一振:“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好家伙,淳于髡与齐威王君臣之间,用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玩起了接头暗号,君臣心意相通!

于是,齐威王召集七十二名县令到朝廷,当众烹杀了政绩恶劣、敌国攻占齐国时不管不问的、只知重金收买近臣说好话的阿大夫以及替他说好话的人。同时奖励政绩优秀却屡受诽谤的即墨大夫一万户封邑。群臣震惊,从此重新振作。

齐威王再次广开言路,奖赏进谏者;启用孙膑、田忌,再次打败强大的魏军。魏惠王被迫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正式尊齐威王为王。此时,齐威王接受年轻时的教训,不敢独自称王,也尊魏惠王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司马迁《田敬仲完世家》说:“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与其说楚庄王、齐威王是大器晚成,不如说他们本身就才识过人,天生就有治国的雄才伟略。一旦时机成熟,施以雷霆手段,短时间内国家大治,跻身强国之列。@*#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