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近水楼台先得月”以诗借问结好果

作者:容乃加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真正的意含为何呢?(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320
【字号】    
   标签: tags: , ,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易)逢春”,这仅仅二句话的断句诗在民间流传,得到很多人会意的赞同。后来有人把“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谜底,以“望江亭度中秋”为主句作成一句歇后语,即成:“望江亭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也简略成“近水楼台”一词,描述因为人事关系接近从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现今通常也用此成语讽刺那些由于地位或关系亲近而优先获得利益或便利的人。然而,这句话的典故来处却是充满蕴藉含蓄的敦厚,恰恰与尖锐讽刺相反,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儒雅品格。

宋人俞文豹(字文蔚,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著作的《清夜录》,道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此话的典故。话说宋朝名臣范文正公(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镇守杭州钱塘时,他手下官兵都受到他的举荐,其中唯独一人例外,这人是巡检苏麟。苏麟的职务是巡检,所以要到各地巡视安全、捉贼等等,总是不在钱塘的官府中,当然也长期见不到范公。

苏麟看到同事们个个都得到范公的举荐,自己的职位却在原地踏步,失落之情悄然而生。他省察自己的工作成绩表现并非不得力,可是为何同事们都受范公举荐,也都得到升职加给,唯独自己却不在范公的举荐名单中呢?他很想知道究竟,可是如果直白了当将这事去问范公,那就是粗鄙的行为,不仅冒犯范公的人品、明鉴,又显示自己器量狭小,患得患失。

苏麟思前想后,总算想到了一个委婉含蓄的方式。他想到古人的“诗言志”,于是提笔写了两句断诗,将自己的疑问含蓄地隐寓其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写好了诗句,他找到一个机会,当面献给范公,等待着答案水落石出。

范仲淹像。(公有领域)

范仲淹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造诣很高的文学家。在他选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在宋仁宗朝中官至参知政事(时在1043年─1048年)。 后人对他写的《岳阳楼记》展述的人生志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非常的感佩、崇敬。(元昊造反时,他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使得西夏人不敢犯边,令名满天下,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不仅忠诚为国、以天下为己任,而且非常惜才爱才,他具有识人明见,常常为朝廷举荐人才。当范仲淹看到巡检苏麟送来的二句诗,一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马上就会意了,苏麟的言外之意也如清水中倒映的月影,清晰浮现出来。是呀!吾怎地把他忘了呢?很快地,苏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得到了范公的提拔。

这典故出处的原文——俞文豹是这样写的: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从此以后,“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流传非常广。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权夸选士》第一五出就借用了这句诗:“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参谒太尉府,方许注选。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透过戏剧的传播,此话更成了人人琅琅上口的大众话语了。

后人把“易逢春”改为“早逢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成了今人常见、常用的二句断诗成语。@*#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