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名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1833
【字号】    
   标签: tags: , ,

秋天是怀念的季节,古今之人常有同感。秋天中的月给人的怀想特别多,诗人说“三分明月夜 ”带来的情境,就曾勾起几代人无边遐思与对应沉吟。

唐人徐凝 《忆扬州》中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被评为诗坛一奇句。这让人想起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丽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是扬州的时空, 春对秋,明月遥照烟花,别生丽致。

诗人徐凝把秋月情致给了扬州月,为何对扬州独生这一份偏爱?从《忆扬州》整首诗来看看,那是因为对情人的情牵:“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萧娘是诗词中男子所爱恋的女子的代名词,桃叶是东晋王献之(子敬)笃爱的妾。彼人的泪眼、彼人的新愁一再反复、不断萦怀。那时的愁眉,那时的泪眼,别后的思念,一概都被扬州的明月收拢去,留在记忆里。扬州的皎皎月色无所不在,亮得“无赖”,不容人不被牵动相思呀!

《唐诗笺注》评此诗句“奇辟”:“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扬州在唐代时是非常繁华的大城,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说:唐代之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揽斡旋之权从中得利,一地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当时民谚称:“扬一益二”,就说当时天下之繁荣盛况,以扬州占第一,蜀地其次。杜牧诗中也有“春风十里珠帘”的句子,形容富奢的扬州青楼无数。有人愿为扬州刺史,有人想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都点出了扬州的繁华富裕和奢侈极尽一时的景象。

“二分无赖是扬州”带着抱怨明月恼人的意思,“无赖”又赋予扬州明月新奇形象。后人把它作为描写繁华都会扬州月夜的点睛妙句来欣赏,使得“无赖”二字转成了爱极的昵称了。 月夜中的三分明月成了寄情的代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便成了两地情愁、一线相思的缩影。

几百年后,到了明末淸初,钱谦益诗作中有一诗句,遥挑古人:“最是三分明月夜,二分应不属扬州。”(《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 》)这是一首“江村无月中秋夜”的诗,表达了黯淡的暗夜心情,当是与钱谦益遭逢改朝换代的曲折情境、心境相系。

清朝人吴藻《高阳台》词唱:“金碧山川,烟花世界,轻帆叶叶扬州。明月三分,二分此夕当头”,以扬州的背景,让烟花三月和明月二分的双丽聚首了。二分明月此夕当头,明月照人圆,醉月抒怀,无限欢欣。然而同样是清朝的时空,朱彝尊却低吟“三分明月,二分偏照头白。”直把生命老去的永生感慨尽付明月中。

清末丁宝濂《中秋赏月》吟颂:“三分明月二分秋,处处画(*珠)帘半上钩”,词性巧妙转化的三分明月搭配了二分秋的时空,苏醒了秋思,“画帘半上钩”准备迎中秋了。

一样三分明月夜,迢递二分两样情。岁月递嬗,古往今来说不完!@*#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