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

作者:容乃加
“放之四海而皆准”讲了什么道理呢?图:明代仇英画二十四孝《曾子啮指心痛》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3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耳熟能详的词儿有没有出处呢?其实它不是句俗语,而是出于经典之作。那么这话中意指什么“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四海”有没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范围呢?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来处

人们常常听得到的这个词“放之四海而皆准”,听着听着也习以为常,说一个道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这词后人在写文章、说理的时候,常被套用。现在来搜一搜这词儿背后的经典义涵。

《礼记.祭义》中记载曾子说道:“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词儿的起源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间准则,就是“孝”。

曾子说“孝”道充满天地之间,普遍于四海之内。继往开来到后世代代,日复一日,日日夜夜不会间断。不管在世间哪个地方,无论是往东至东海、西到西海、或是南至南海、北到北海,遍及世界东西南北各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无不认同孝道的。

“四海”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从文中看来并非特定名词,而是“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四面八方的境地都涵盖其中之意,换个说法,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诗人文人写诗文也常用“四海”来表达天地间、各地的意思,例如“五湖四海任遨游”(唐代吕岩作)、“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岩万壑正秋风”(宋代晁补之作)。

革
明代仇英画二十四孝《江革行佣备养》。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曾子说:“孝有三”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是春秋时鲁国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他是孔子的入室弟子,性至孝,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是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的。

曾子著作了《孝经》,《开宗明义》讲了天地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曾子传承了孔子的教导,在《孝经》中开示,古代圣王有至德要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泉源,可以平顺天下,可以教化人民和睦相处,可以让上下善待彼此而无怨,那就是孝道。

想一想,人来到世间是受到父母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所以孝顺父母、反哺父母是最根本的为人之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是也。世间之人谁能没有父母而生?谁能没有父母(或养父母)的养育而存,所以说孝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孝道怎么实践呢?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总体概括了孝道的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孝道是奉养父母,遗弃父母在古代的律法中是“十恶不赦”的罪行之一;奉养之上还要不辱父母,不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行为过失而感到羞辱、受到羞辱;大孝是尊亲,实践父母的教导而有成就,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功业成就来显扬父母。不论能力在哪一层次上,人人都可尽力而为。@*#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