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七夕节有哪些古风情?考古发现七夕源流久远

作者:容乃加
七夕是多情多义的中国情人节、夫妻节。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868
【字号】    
   标签: tags: , ,

黄历的七月七日之夜即是七夕,这一天还有七夕节、七巧节、乞巧节……等等的称法。七夕还有个昵称叫中国的情人节,较真来说,七夕是中国的夫妻节。夫妻若情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情人节专有的浪漫和恩义内涵。那么,七夕这连系着婚姻与爱情的中国情人节在历史上有哪些特色风情呢?牛郎织女代言七夕的精神有多久远了呢?今人的考古有新发现!往下看下去便知。

五色丝缕相系表恩爱

汉代的《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回忆说,戚夫人奉侍汉高祖,在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流露出专情的配偶双方用五色丝缕相系在一起,表示恩爱相连的意思,在汉高祖和戚夫人身上,把它具体表现了出来。

那么在一年中,为何就选择七月七日这一天表示恩爱相连呢?七月七日这一天有神仙升天的传说故事。《神仙传·王子乔》传中说,周灵王的太子晋即是修仙的王子乔,他好吹笙,吹凤凰之音,游于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到嵩高山上修炼三十余年。在他修成的时候,转达家人说七月七日于缑氏山巅相见。七月七日那天到了,来到的家人看到他乘着白鹤驻在山头,举手告谢,数日后升天而去。所以呢,在七月七日“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可能也隐喻作神仙眷属的义涵呢。

《西京杂记》记载了皇宫中帝王后妃的七夕爱情故事,那么民间在七夕如何表达对婚姻爱情的祈愿呢?

汉代民俗 七夕守夜乞愿

汉代的民俗月令杂记──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的七夕风俗,是流传中较早的记载。民间传说河鼓(*又称牵牛、牛郎)和织女二星神在这一天相会,于是心中默默怀着愿望的人就在这一天守夜,在夜里摆上香案,奉上酒、肉乾和当令新鲜瓜果,并在桌上散洒香粉,祭拜河鼓和织女星,期盼美好的姻缘早临。当七夕守夜时看到银河中白云奕奕好像地上河流起波浪一般,从天汉中闪耀五色光辉之时,就是二星神相会的征兆,见到此景就是乞愿的契机,快快许愿,三年就能如愿。

汉代织女牵牛塑像

清 唐培华《牛郎织女》。(公有领域)
清 唐培华《牛郎织女》图。(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这个织女、牵牛(*即牛郎)银河相会的传说,在西汉时已经是很普遍的传说了。当时把织女、牵牛(*即牛郎)两颗星视为星神,在上林苑昆明池边就塑造了织女、牵牛两星神和银河的情境。昆明池象征银河,池左边是织女塑像,右边是牵牛塑像。虽然汉代上林苑昆明池已经不复踪影,只留下一些雕塑残石[2] ,东汉班固《兩都赋》的描写留下了此景象: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
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东汉杨震撰《关辅古语》,这本早期关中地区的地记专书也有记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汉代乐府诗 牛郎织女河汉相隔

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了天上的织女和牵牛星银河(河汉)相隔、凄凄切切之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两汉鹊桥传说

在两汉时民间已经流传着鹊鸟群为织女牛郎相会搭桥的传说了。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记载着“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撰《风俗通义》逸文也记载:“织女七月当渡河,使鹊为桥。”(*见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

七夕到,传说鹊鸟年年为牵牛织女一年一会搭鹊桥。(丽丝/大纪元)

汉代画像石星象画的牵牛织女

在汉代,还有著名的关于牵牛和织女的画像石绘画,以及汉墓天文星象画。例如,现代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现存于河南南阳汉画馆。画中的牛宿以牛郎牵牛的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画的左下角上可以看到女宿中有四颗星围绕着织女。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

《诗经·小雅·大东》篇中已经出现了牵牛、织女二星。有学者认为这是借着天汉星象用以幽刺政治的篇章。[2]而现代考古出土的文献中的发现,有大跨一大步的发现,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代往前推到战国时代。

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挖掘的十一号墓出土了秦代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中的〈日书甲种〉记载“取妻”条目,其下有二则关于牛郎织女的简文记载,赫然为牵牛织女神话传说的起源提供了更早的重要线索。从文献的时代背景来看,牵牛织女神话的最初形成时间当在先秦时期,时间下限不会晚于战国晚期。[3]

小语

二千年前的各种文字、图像和秦简的古代文献资料,呈现了“七夕”这个连系着婚姻的中国情人节的古老起源。爱情的浪漫、夫妻的恩义、坚贞的自持还有生命承载的任务,在这个古老的故事中都涵盖了。

注释

[1] 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保存着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据历代文献记载,这两座石雕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牵牛织女像。 (*出自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文物,1979年02期 )

[2] 《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有关牵牛、织女的描写:“……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3] 参见:
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神话》, 东岳论丛, 2011年(12期)。
李立:《云梦秦简“牛郎织女”简文辨正》,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